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折出创思,叠出精彩

     

折出创思,叠出精彩

——折叠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无锡市花园实验小学    沙静静

 

    折叠书是一种直观、形象、立体的思维导图,通过图像、知识图等手段,把繁杂的课文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知识[1],触及低年级学生深层的兴趣、情感和思维,缩短他们认知上的距离感,非常适合他们自己动手对某一个主题学习进行整理、总结、报告。语文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折叠书作为一种富有趣味的媒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进行更深入的思维活动。

一、 折叠书,激发儿童深入参与的温度

(一)折出“乐”的氛围

我们的大脑是“好色之徒”,喜欢曲线、喜欢图画、喜欢色彩,兴奋状态下的大脑处理信息会加快效率,提升兴趣,加深印象。[2]折叠书正迎合了大脑的这些特点,它是一种外显化的思维表现形式,其分支是立体(曲线)的,中心图和小图标是图画,色彩丰富,给大脑的刺激强烈,印象深刻。

同时,就儿童认知规律来说,低年级学生特别容易被事物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所吸引。而折叠书的形式正好符合孩子们的好奇特性,可以充分调动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折叠书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鼓励学生“做”中“学”,便能营造出一个“乐”学的美好氛围。不管是前置性学习,还是课堂教学、课后复习,我们都会看到,学生身心投入,乐在其中。他们在折叠书的翻转和叠展中,在线条的延伸和联结中,在图画的跳跃和隐藏中……实现着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再创造、再构建。如此,课堂成为儿童学习的乐园,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探索与发现带来的乐趣,教育方能升温 

(二)折出“热”的参与

低年段的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疲劳,“牵”着走的学习,往往令师生都倍感倦怠。而折叠书由于需要学习者自我发散、自我填充,给了学生较大的自我调节空间,可以边边学。试想,有趣味有温度的语文学习,学生怎么会不参与其中,享受其中呢?

以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为例,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在于“字族识字”,认识一组形旁不同的形声字—— “青、晴、情、睛、清、请”。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记忆和分辨确是有难度的,若学不得法,个别学习能力弱的孩子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搞不清楚。折叠书的作用就是让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发挥主动性,参与到课堂中来。他们或是交流设计,或是动手制作,不论是沉默内敛的孩子,还是反应并不灵敏、课堂表现不足的孩子,都能在这样有趣又自由的活动中,加深对字的记忆和理解。小组合作的课堂上,时不时会听见“诶!这样折一折,字就出来了!”“不对!清是三点水,应该和水放在一起。”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声。语文的课堂因为有了孩子的参与,显得更有温度,而学习也在这一折一叠中悄然发生。

(三)折出“满”的成就感

折叠书能在一个动态、显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挥创新潜能,让他们在课堂内外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努力地去发现,去创新。学生在制作折叠书的过程中能更深切地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指事件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实现了创新性学习的目的。同时,认同感,获得感、成就感也跟着增强。如,通过上文提到的字盘式折叠书,能让学生充分把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这根主线,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顺藤摸瓜,从而达到“学一个,识一串”,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折叠书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不仅在兴趣盎然中识记了汉字,而且在分析字形与字义联系的过程中接受了大容量的思维训练,在发掘汉字里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中接受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3]如此,当知识难点得到化解,认识过程得到简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得到释放,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

二、 折叠书,开掘儿童深入探究的广度

(一)折出学科知识的整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生物、音乐等学科知识,语文的学习应是开放性的综合学习,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为低年段语文利用折叠书设计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对知识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延伸拓展。

折折叠叠的彩纸里,学生会主动追求更加精致、多变的作品,审美也随之悄然发展。学生在制作和展示折叠书时,实物、图画、音乐、语言描述等形式都会调动起他们的多种感官,引发语言运用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文字中所蕴含的音、形、义产生情感共鸣,并进行深刻体验。同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利用折叠书融入音乐、美术等艺术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对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开发智力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折出学习方式的整合

教师使用折叠书辅助教学,学生通过折叠书进行知识建构。这无疑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方式的转变、整合和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剪贴、绘画、折叠……能够调动全身各个感官,并积极地参与到主动编码的学习过程中来,同时,还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独立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为例。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围绕着黄山石之“奇”,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景观。学生在课堂上,解读课题知“奇”,初读课文找“奇”,品读词句悟“奇”,意犹未尽。课后,我顺势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自己提炼关键词,制作折叠书。在这一思维工具的辅助下,充分感受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折叠书的形式多样,并且经过儿童的想象发掘,变得丰富多彩,有的像一本简易的小书,有的想一个快乐大转盘,还有的就像折叠的风琴。折叠书的每一页上是不同的奇石,四周围绕着课文中对这块石头的描写,生动形象。这不仅使学生从中感受到黄山自然景观的美丽,产生去黄山看奇石的愿望,还使学生在观察、表达、想象等方面得到训练,获得语文能力。

(三)折出学习能力的整合

构建学习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能力之强弱,取决于其根据自身以往经验去吸收构建知识的能力强,而非师者的能力以及背诵记忆能力。这与新课改目标完全一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动式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折叠书的创作需要利用全部认知能力,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一个“全脑”思维工具,是一场融合了创造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头脑风暴”。

依然以《黄山奇石》为例,学生扮演小导游,根据自己制作的折叠书,为大家介绍黄山奇石。语文课堂中以折叠书为媒介,学生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根据折叠书的不同展开方式,学生在表达说明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当折叠书旋转起来时,故事就像极了一个谜语,小观众们总是忍不住去猜下一个出现的画面;当折叠书渐次展开时,故事就有了曲折、递进,讲述者也会随着折叠书将故事娓娓道来……

生: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黄山。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黄山又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而闻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沿着台阶走到山顶,从这里看向远处,前方云雾翻滚,仿佛是一片波浪汹涌的大海。快瞧,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蹲着一只石猴,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你们知道它在看什么吗?(其他学生:翻滚的云海)是的!多神奇的石头呀!这块石头的名字就叫“猴子观海”。

师:这位小导游讲得真棒!还有有没有小导游想带着自己的折叠书来介绍一下?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折叠书充分发挥了了思维导图便于整理、便于记识、便于补充、便于创新、便于沟通等优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语言的训练也就变得生动且有效。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随之整合化地发展了起来。

三、 折叠书,提升儿童深入思维的效度

(一)条理分明,折出结构化思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也常常有这样的学习盲区。低年段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往往只埋头钻研优美的词句,却难以把握文章的结构。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语言零碎,句段之间缺少逻辑联系。[4]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折叠书就像一个索引,帮助学生将发散性思维聚拢,并为结构化思维的形成铺上台阶。

折叠书依据折叠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知识进行归类、排序和组合。儿童学习提升的第一步是能将知识分类,每篇课文在学习的时候往往知识点较为零散,但零散的知识容易混淆、遗忘,这时及时的整理归类能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前文中《小青蛙》一课折叠书的例子,就是折叠书在归类上的一次运用。而在《传统节日》一课,折叠书能帮助学生将传统节日按照时间排序,并且以小组活动探究的形式将各节日、各习俗加以整合,呈现出丰富、形象、有创造性的作业形态。折叠书如同一个万花筒,折射出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

折叠书不仅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关联,同时还能简化知识。在课堂情境中,儿童可以通过折叠书这一媒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锻炼提炼文章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体现在口语表达上,同时也体现在书面表达。《黄山奇石》一文行文有其共通之处,所以很多教师都会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仿写练习。二年级的学生还未具备抓重点这样成熟的结构性思维,容易将仿写浮于表面,一板一眼。折叠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一个过渡的平台。通过制作折叠书,学生体验到找关键词的方法,领悟什么是关键词,这段话为什么写得好。而仿写则是在折叠书上先试着写一写关键词,再串成语段。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学生不仅学会了仿写,同时学习到了黄山奇石之所以奇特,关键在于外形;要想表现出外形的奇特,关键在于动词和比喻句的运用。

(二)不拘一格,折出发散性思维

折叠书的精髓是“发散性思维”。它的运用,不仅让思维“看得见”,同时打破学生思维壁垒,让学生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识字课《传统节日》为例。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仅停留于生活经验,甚至对于节日的时间都不甚了解。本课学习目标围绕识字和了解传统节日展开,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折叠书将识字和常识结合,将课堂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折叠书以“传统节日”为主题设计,串联中国各节日,图文结合,随文识字,制作有个性的充满趣味的科普画册。也可以小组合作,每个人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深入了解、展示这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地方差异、美好祝愿等。以组内交流、小组呈现的形式,展示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同时在折叠书上,也以小贴士,甚至是折叠的方式,介绍本课生字。儿童们不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一位小老师。二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这样的识字学习甚至比传统课堂识字更为扎实,也更有趣味。诸如此类,运用折叠书的教学设计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关注一个主题,探究多个分支;另一种是探究一个分支,多人合作,形成一个主题。

(三)精彩纷呈,折出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制作折叠书的过程中,大脑会处在不断地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想法会以几何级数倍增,从而不断激发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如果能够用好折叠书,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互动的优势,就有可能在大幅度提高语文识字、阅读和作文质量、效率的同时,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良好的挖掘与培养,从而达到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同步增长的目标。[5]

这种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学生制作的折叠书形式中,翻页小书式,转盘式,抽拉式,风琴式……也表现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甚至一图一文的差异中,每一份折叠书都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形式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呈现,飘然思不群,有效地避免了语文教学中“答案”千篇一律的现象,这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将深远地影响学生的未来。

综上所述,折叠书作为一种教学辅助的形式,一种知识可视化的手段,切实、有效、可行地帮助学生走近一个有温度、有趣味的语文课堂。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学生们对动手制作的兴趣浓郁,但是“做折叠书”不是最终目的,缺少了思维的支撑和锻炼,课堂会浮于表面,成为一节手工课展示。每一节与折叠书融合的语文课堂,都应该是语文的,要有语文味;也要具有可实践性,在这里,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课堂的参与者。学生不仅读懂文章,而且由文及理,条理分明,从实践中获得能力的提升。语文课堂以“折叠书”为支架,构建思维,而不能被折叠书“绑架”,拘囿于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中小学管理,2014,(6):10-13.

[2]何旭明. 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D]. 大学教育科学, 2007,(2):27-32.

[3]李萍. 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3):67.

[4]王志军 温小勇 施鹏华. 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D]. 中国电化教育, 2015,(6):116-121.

[5]赵翠兰 苏春景. 赫尔巴特兴趣学说对我国创新教育的启示[D].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