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行知路上】“小题大做”大有可为

     

“小题大做”大有可为

无锡市花园实验小学  丁晨燕

 

文章的题目犹如窗口,透过它,文章的内容脉络可以了然于心;文章的中心,精髓,亦能心领神会。这样,读者便能快速地走进文本,在其中润泽徜徉、涵咏开悟,提升思维品质。

那么多的文章,有写人的,有写物的,有写景的,即便是写同一个人,同一件物,同一处景,题目却很少会有雷同。这是因为题目与文本内容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文章关注点在哪里,题目就会清晰地呈现。有的题目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一语双关,例如《暖流》,把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年轻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比作暖流;有的题目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例如《郑和远航》;有的题目则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例如《海伦 凯勒》;有的题目明确了写作顺序,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题目突出了文章主题、情感,例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直接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实施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让教学过程有“手”可“抓”,有径可循,唯有此,才能让每堂课的教学落在实处,让学生有所习得,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文章的题目无疑就是最优抓手。由此入手既能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又符合学生的接触文本的认知规律,还可能有新的生成或发现,具有一定的统领性、涵摄性、层次性。

(一)扣题导学,明了范围,建立题目统领文章内容的意识。

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是文章内蕴的精华浓缩。课文题目往往熨帖精炼,是课文内容、结构的一种提示,是有效学习课文的航标灯。不难发现,有时,如果将课题中的一两个字稍作改动,就会和文章的内容发生很大的出入,所以经常带领学生紧扣课题,思考文章写作内容,能帮助学生厘清文章脉络,还能帮助学生建立题目统领文章内容的意识,在自己作文选题上做到贴切、精彩。

五年级下册《神奇的克隆》是一篇有关科学奥秘的说明文,题目清晰地告诉读者,克隆技术是神奇的,但并没有涉及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隐患。所以,在学生齐读课题,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与题目《克隆》作比较,明确后者囊括的范围更大,包含克隆的优点和缺陷。从而让学生感知,题目与文章内容是紧密相关的。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有一个与之内容相匹配的题目。

又如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从题目就可知道是描写“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达的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如果题目变更为《祖父的园子》,那么所写的内容更多的则为对园子中物的描写,表达更多的是对园子的喜爱,对祖父的怀念。

(二)抓住题眼,明晰线索,体会题目表情达意的功能。

大部分文章的题目都具有题眼、题旨的特点。它们有的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有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有的则蕴含深深的写作情感。通过分析课题,让学生说出从题目中知道的和想知道的,并大胆猜测文章可能写的内容、编排的顺序、表达的情感等等,能让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激发和促进,避免学习中的盲目性和自流性,使得阅读教学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有些课文题目的写作重点一目了然,只需提醒,学生就能明白了。例如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课题中,“保卫”一词,学生一看便知:课文就是写人民子弟兵是如何保卫大江的,再由子弟兵舍命保卫大江、保卫人民,产生对子弟兵的热情赞扬,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而有的题目则比较含蓄、隐晦,却又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辨析、揣摩、品味来思考理解。

例如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课,此文的原题为《月光母亲》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由此看来课堂教学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是题眼所在。“启蒙”是什么意思?文中的“启蒙”与什么相关?它在文中是否有特殊的作用?这一系列由题而发的问题,正是文章的重点。当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指引下学习文本,进入文本后,不难发现文章就是以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文学启蒙为线索来阐述童年夏夜的美好的。文章既是对童年夏夜美好的回忆,更蕴含着自己对母亲养育之情、启蒙之恩的深深感怀。                            

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带动整个文本的学习,引领本课教学的走向,使得课堂教学条分缕析、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像《月光启蒙》一课,从题眼“启蒙”就抓住了重点难点,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情基调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感悟。

(三)依托文题,明粹拓展,提升对文本内涵的深度理解。

教学的最高价值在认识文本,洞悉文本,穿透文本,走出文本。此价值在文题教学中也可以有所体现。课文题目中有许多是关于历史典故、中外名人的,对于与题目相关的史实、贡献、著作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由小文本走进大名人、走进历史长河、走进中华文化的璀璨文明,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亦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是一个多幕历史小话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面前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明白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在学完课文后,返回文题,补充历史故事《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让学生对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为赵国屡立奇功,深得赵王的器重,一步步高升,最后做了职位比廉颇还大的上卿,也就是负荆请罪的前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主人公蔺相如的认识更为深刻、丰满,促进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深度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题为抓手“小题大做”大有可为,带领学生审题、质疑、探究,展开深度学习,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及升华学生情感和审美体验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