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基于儿童行为的小班区域游戏的有效指导\袁莉

     

基于儿童行为的小班区域游戏的有效指导

无锡市梁溪区清扬幼儿园  袁莉

【摘要】

陶行知先生说:最好的课堂并不是在学校、在教室里,而是在校外、在生活里,一种顺应孩子天性发展的生活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而小班幼儿正是这种典型的在游戏中、在生活中来习得、获取各类知识经验。小班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特点决定了小班区域游戏的指导原则与方法独特之处基于此,在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引领下,我们开展了小班区域游戏的实践研究,从小班区域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有效指导方面着手,在日复一日的课程游戏中不断积累与反思,总结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而真正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真正以儿童为本,体现自由、自主、创新、愉悦的游戏精神。

【关键词】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   小班幼儿  区域游戏   指导策略

【正文】

陶行知先生说:最好的课堂并不是在学校、在教室里,而是在校外、在生活里,一种顺应孩子天性发展的生活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而小班幼儿正是这种典型的在游戏中、在生活中来习得、获取各类知识经验。

小班阶段的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明显、自主意识尚在萌芽、喜欢模仿与重复、游戏行为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及从众性,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和游戏特点决定了小班区域游戏的指导原则与方法独特之处。那么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引导下,教师该如何在区域游戏中有效观察、指导,通过有效指导来激发幼儿游戏的创造力,从而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真正以儿童为本,体现自由、自主、创新、愉悦的游戏精神,激发无限的可能?

以下是我们总结出的教师指导策略方面的可行性做法,希望能对小班区域游戏指导方法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实施带来进一步的思考与借鉴。

一、营造环境, 激发参与游戏的愿望。

小班幼儿有其独特的年齡特点,解读小班幼儿,把握其特点,是科学有效指导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游戏的前提。只有充分掌握了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更深入、科学地解读小班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第一、小班幼儿受感受经验的制约,情境化的场景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蒙台梭利认为:“要帮助幼儿发展,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使其能自由发展的环境。”丰富有趣的物质环境,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正是小班区域游戏的特色所在,。因此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提供适宜的玩具、通过夸张的语言、表情、动作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使其对教师预成的或随机生成的游戏活动感兴趣。在丰富的游戏情境中,让幼儿动起来,帮助幼儿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运动获得经验,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小班幼儿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社会性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游戏中缺乏角色意识,他们更多的是享受在区域游戏中的情感体验。作为老师,可以认可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并采用相对应的策略引导小班的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并且在这过程中,让孩子的情感得到体验,让孩子在与同伴互动过程中,再现生活经验。

第三,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所以他们在对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内容的选择、环境设备的关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经常会根据自己的突发奇想,变化玩具材料的用途,中断游戏或发起新的活动。因此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幼儿“随意的”游戏,给予鼓励,通过有意的关注,维持游戏进行,引导幼儿在随意中获得新的游戏体验。

第四,小班幼儿的自主意识尚在萌芽中,在游戏中表现出从众性小班幼儿极易受游戏群体中其他人的影响,较难将自己最初的选择坚持下去,集中表现在对玩具材料的占有、对游戏场所的更换、对游戏形式与内容的追从上。他们难于像4岁以上儿童那样在同一班级环境中的同一时间段内,分别稳定地从事自己的活动而较少相互模仿与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对此有预见,在玩具材料、场地的准备上有“备份”。利用幼儿从众的特点,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丰富或添加新的游戏角色、材料,引导“追从者”分流,帮助幼儿主动积累适应环境、适应变化的经验。

二、观察先行,科学解读幼儿游戏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观察是了解小班幼儿游戏特点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理解小班幼儿的游戏行为和过程,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并促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调整区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适合小班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第一、明确观察的原则:要相信孩子,有效的观察必须学会等待和少干预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小班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并不是一些没有能力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小班幼儿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将教师从传授者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第二、明确观察的角度:整体与局部兼顾

教师在观察区域活动时,如果缺乏观察者角意识,那老师就会像一只忙碌的蜜蜂,穿梭于教室之中,抓不住重点、观察无实效。如果教师只专注于某个区域或某个幼儿指导,其幼儿就成为盲点,教师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他们的活动。因此在区域游戏中既要重视局部观察又不能忽略整体观察。

区域游戏中的整体观察:小班幼儿由于自主意识较弱,有些幼儿在自主选择活动区域时便显得很盲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区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与指导。活动初还会出现以下一些情况:因为某一区域新添了材料,想要尝试新材料的幼儿比较多,这时就会发生某一区域人数过多的问题,还有些幼儿就如何与材料进行互动不是很明确,在区域中角色的分配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整体情况作粗略了解,及作一些简单的引导。

区域活动中的局部观察:解决了活动初的一些问题,接下来的工作是进行局部观察,明确观察的内容及选择观察对象,并作好相关记录

第三、明确观察的内容: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观察内容为:幼儿对新投放的材料是否感兴趣、他们是如何与材料进行互动的、在游戏过程中,他们是否能与同伴进行互动、交往的主动性如何、更多的是接纳别人还是排斥别人能将别人的行为整合到自己的行为中吗 碰到问题后的态度和解决方法如何 他们发展了哪些情节深入程度如何,等等。教师要做到边观察边记录,不断反思和调整方案,及时提供适宜的游戏环境,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更好的发展。

三、切合需要,适宜介入幼儿游戏

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交往能力欠缺,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选择适宜的时机和方法介入到幼儿游戏中进行指导,使得游戏正常进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但是,如果教师仅凭主观愿望,过于积极主动地给予帮助,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干扰幼儿的游戏活动。如果把握不住时机,又可能会使教育契机白白流失。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

第一,当游戏中发生冲突时

小班幼儿以平行游戏为主好模仿是他们游戏的特点。活动中幼儿常会因相互模仿游戏行为而争抢材料,极容易引发发生争执。如:娃娃家提供了一只小摇篮,琪琪来到娃娃家轻轻地摇着摇篮里的宝宝睡觉,这时子轩也走过来,也想摇一摇摇篮,两个人拉着摇篮不肯放手,争执发生了。这时教师走过去对子轩说,“轩轩,你看床上的娃娃睡醒了,她想喝奶呢,你想做她的妈妈,去喂她喝奶吗?” 子轩欣然答应。这时教师使用的是转换的策略,即转换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重新选择新的游戏角色,有效避免因争抢材料而使得游戏无法继续。

第二,当游戏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时

当老师观察到幼儿对所投放的材料性能不了解,或缺乏操作的方法与技能,或对选择区域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情形时,就可在幼儿附近用同样的材料进行活动,不是直接介入,而是利用自身的榜样、示范,对幼儿进行暗示引导。如:幼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游戏时,一些很有主见的宝宝会很快选择老师新提供的玩具或自己喜欢的玩具,进入区域游戏。还有一些宝宝随大流,别人玩什么,她就选择同样的玩具一起玩。而几位能力较弱的宝宝因一时不知该玩什么,游离在各区间。这时我发现“美工区”的插花一直无人问津,我便走过去插起花来。在一旁无所事事的小小看到了,便走过来看着我。“小小你想和我一起插花吗?”小小欣然答应,认真的插起花来,同时还吸引了同样不知该玩什么的乐乐和程程。小班的宝宝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自主的意识尚在萌芽。而在充分强调自主的区角游戏中,他们表现出或从众、或盲然等心理现象,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这时教师应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以自身的游戏行为吸引幼儿加入游戏。让这些游离在外的幼儿,能够体验游戏乐趣、体验成功,增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其自主地选择游戏。

第三,当游戏的情节单调无新意时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决定了其游戏的水平,基于此,幼儿在游戏中常因生活经验的缺乏使得游戏的内容单调重复无法深入,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介入指导。如:经过观察发现,娃娃餐厅里的“爸爸”“妈妈”总是重复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情节,每人一只小碗、一把小勺,自己喂自己吃饭或者喂同伴吃饭。而煤气灶、切菜板、锅子这些玩具都被冷落在了一边。这时教师系上围裙来到娃娃家,“爸爸、妈妈不能只顾自己吃哦,娃娃家里的宝宝也饿了,我们一起帮忙烧饭给他们吃吧。”教师打开煤气灶,放上锅子开始炒菜…当发现幼儿的游戏情节无法深入时,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介入游戏,运用情绪化的语言,干预、影响游戏的内容和方向,帮助幼儿积累积极的游戏经验。

由此可见,游戏中教师的介入要体现艺术性,要依游戏情形灵活地变换角色。有时教师幼儿游戏的伴,有时是某个特定的角色,还有时是旁观者,必要的时候是解调员。灵活把握介入的时机,巧妙地选择干预的策略,有效地进行指导,才能帮助幼儿提高游戏活动的水平,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四、注重积累,丰富幼儿游戏经验

生活经验是小班幼儿进行游戏的基础,因此,我们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来丰富他们的相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玩起来,并能玩得开心、玩得快乐!而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区域游戏,又可以促使幼儿方面能力获得发展,幼儿通过游戏来认识自我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游戏源于经验,游戏又提升了经验。

第一,游戏前,生活中的知识准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学应当“以生活为中心”。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帮助幼儿从生活中丰富知识经验:带领幼儿多接触自然、观察自然,在丰富的集体生活中让幼儿感受周围世界;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让幼儿多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参与走亲访友、庆贺婚礼、祝贺生日等活动。在多彩的生活中,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为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积累素材。

第二、游戏中,同伴间的经验模仿

爱模仿是小班幼儿游戏的突出特点,也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我们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以促进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他们通过模仿、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习得别人的游戏经验。如:“泥工区”航航宝宝正在玩橡皮泥,一边玩一边还自言自语。小不点儿杨扬则因还没完全走出分离焦虑,还不是很愿意参加游戏活动,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着。航航拿着捏好的橡皮泥开心地对杨扬说,“看我捏的恐龙,吼吼吼。”航航的情绪有点感染了轩轩,杨扬也拿起自己的橡皮泥左一下右一下捏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航航的新作品又出来了,“看我捏的小青蛙,呱呱呱。”杨扬也举起自己的作品,学着航航说“小青蛙,呱呱呱。”航航的新作品不断出现,一会儿是“小鸡,叽叽叽。”,一会儿又是“小狗,汪汪汪。”在一旁学样的杨扬则捏得更欢了,高兴地学着航航的样子笑着,说着。原本不爱说话、情绪不高的杨扬在区域活动中,在同伴航航的影响下,能开心地游戏并模仿同伴对游戏内容进行语言的表述,在模仿游戏的过程中习得了经验。

第三,游戏后,评价中的经验分享

游戏结束时的评价交流活动是拓展幼儿游戏经验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做法是:立足将评价活动定位在分享快乐、介绍玩法、借鉴和扩展经验上,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对零星的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当然,讲评也可以随时穿插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将指导与讲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如:茜茜今天在“娃娃家”特别忙活。她先挑了一只大奶瓶,给娃娃喂奶,嘴里说着“快吃饭饭,吃了饭饭睡觉。”娃娃“吃饱”了后,茜茜将娃娃放在床上睡觉。转身又去拿了一个小奶瓶,送到另一个娃娃嘴边,嘴里说着“快喝药药,不喝药药要去医院打针的。”娃娃“喝了药”后,茜茜将娃娃倚在了靠垫上。转身又去换了一个小奶瓶,将奶瓶靠近娃娃的眼睛,嘴里说着“眼睛不舒服要滴药水。”忙活了一阵后,茜茜又去摇篮边摇娃娃睡觉了。原本是用来给娃娃喂奶的四只大小不同的瓶子,今天都发挥了特殊用处。活动结束后,教师请茜茜妈妈说说她今天是怎样照顾小宝贝的,在充分表扬茜茜妈妈的细心爱心同时,将她发明的这一新鲜玩法与其他幼儿进行分享,拓展其他幼儿的游戏经验,提升群体的游戏水平,同样也能使得一项游戏能玩得更深入。 

区域游戏为小班幼儿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大舞台,满足了小班幼儿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游戏中认识自我,适应环境,了解未知,形成经验。课程游戏化倡导“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作为教师要充满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与环境材料互动,及时捕捉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帮助孩子提升经验,在游戏中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努力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