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基于陶行知思想的多元阅读环境研究

     

基于陶行知思想的多元阅读环境研究

无锡市梁溪区南长中心幼儿园  雷钰姣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旧时代之学生之生长的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而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开书,所不同的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在课程游戏化的今天,陶行知先生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借鉴。阅读环境对幼儿分享阅读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幼儿创设一个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阅读环境,引导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图书材料相互作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感知、理解、探索、发现、表达,真正做到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关键词:活教育理念、多元阅读、阅读情境、阅读能力

正文

一、多元阅读的重要性

多元阅读是当前国内外非常关注的热点之一,它被教育界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专家们十分关注多元化阅读,特别是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他们特别的重视幼儿分享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分享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多元阅读具有先进的理念,能使儿童受到完整的阅读教育,提高阅读能力,帮助儿童从依赖阅读走向独立阅读,为终生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分享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幼儿阅读的愿望,提高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更加有利于大脑的发育。

二、多元阅读环境创设

多元化阅读环境包括心理环境、物质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和家庭环境称为大环境,心理环境、教育环境称为小环境,幼儿园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关注幼儿阅读,包括正确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途径等,形成支持幼儿多元阅读的良好氛围。我们在这学期开展了很多丰富的多元阅读活动,比如:今天我来讲、秀出我自己、我是小小出版家等大型活动。还有我给老师讲故事、我给同伴讲故事,班级小主播等班级阅读活动。

   (一)家庭环境:前期通过调查法,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获得课题研究多层面的情况,并加以分析和总结,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依据。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长期阅读习惯的家庭只占20%,在阅读中和孩子交流的更是少数,很多家长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才进行阅读的,在调查中还发现家长在和孩子阅读时,只是一味的讲完故事就好,这样也失去了阅读的意义。经多次活动证明,保持长期阅读习惯的幼儿,还有在阅读中与家长经常互动讨论的幼儿在平时沟通交流,阅读中更能获得愉快体验。

   (二)教育环境:多元阅读是通过人的参与实现的,通过教师的努力,可以让阅读真正走进师生互动之间,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多元阅读的情境包括班级的阅读区、幼儿园的绘本馆、大型的书店或图书馆、文化中心、公共场所的儿童书房,都可以成为孩子阅读的场所。我园在一楼有一个大型绘本馆供幼儿阅读,里面经过好几次整改以后各方面环境都比较适合幼儿进行阅读,有好多张小熊椅子,还有靠垫,还有地垫等。在每个柜子上都贴有图案标记,在绘本右下角也有相应的图案,方便幼儿自行整理归放,这也是锻炼幼儿阅读能力的体现。我班作为园里阅读角的示范班,率先在阅读角进行了调整。如在书架上贴上了标记,每一层每个位置的标记都不一样,还有在墙上放置了一面好书墙,上面呈现了幼儿最喜欢的图书封面,还有一顶帐篷,将班内阅读角包了起来,看起来很温馨,有阅读的氛围。还准备了一些布的书袋,便于幼儿放自己的绘本,同时可以在班内分享传阅。班级的阅读区里的书以绘本为主,同时还提供了一些手偶,让孩子边阅读边表演,材料方面准备的还不是很充足,在美工区开设制作绘本的小书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或者一些游玩的经历来制作简单的绘本,并让作者把绘本讲与班级的孩子甚至是全园的孩子。表演区可以提供一些服装以及道具,让幼儿把熟悉的绘本故事搬上舞台,在同伴面前表演。科学区可以让孩子通过亲手操作,来完成一幅幅绘本的信息采集。

   (三)心理环境:多元阅读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师生和同伴之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幼儿不是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不是你教我学的知识传授关系,而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双方互相倾听,互相交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同伴之间的交往对话也体现着多元阅读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幼儿集体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这就有了幼儿同伴之间的交流。在阅读中幼儿学会合作,学会与同伴分享成果,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这是多元阅读带给我们其他的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分享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感受爱、享受爱的过程。分享阅读它强调的是“享受”,既让孩子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又让孩子享受到成人的爱。在阅读活动中,我们把情感交流和共同参与放在首位,注重关注每个孩子。教师要将自己定位在与孩子平等的平台,创设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和谐、平等、自由、愉快的语言运用的外部氛围,让幼儿有话敢说,有话可说,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在阅读活动中与教师、同伴以及其他人交流,这样,在教师积极情绪的引导下,在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中为幼儿营造了一个轻松随意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孩子们乐意参加活动并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享受阅读的乐趣和成人的爱,于是在活动中,老师开心、孩子更开心。

三、多元阅读能力提升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即“生活即教育”。他主张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幼儿综合运用自身固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高学习水平。要实现生活教育这一理念,就应该在教学环境中提高对实践的重视,通过教学合一的方式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幼儿语言的学习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模仿而获得的,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因此,我们应当为幼儿创设并引导幼儿接触一定的阅读环境,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加强分享阅读训练、培养分享阅读能力。因此,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的教育价值,让幼儿生活在一个有文字符号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是真实的,能看、能听、能说,让孩子们感到文字与自己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他们身边一个个玩具一样,可以随时运用、表达,使他们对文字、对阅读充满了兴趣,产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环境是潜在的课程成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注意为幼儿提供指向性的环境体验、交流和思考的机会。在班级中开设主题阅读墙,以主墙面、图书区的环境创设为主,生活环境、活动区为辅,努力营造有趣味的阅读情境,促进班级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把主题活动和分享阅读更好的优化结合,以主题活动引导环境布置。如中班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各种天气变化,和幼儿动手制作了“天气预报台”的展板,引导幼儿画出各种天气预报卡,老师在旁边贴上相对应的汉字,幼儿每天可以操作记录天气的变化,孩子们在操作、记录中相互合作、自由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思维更为活跃、兴趣更为浓厚,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分享了快乐。

   (三)营造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利用家长半日活动,组织家长观摩阅读活动,引导家长们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为孩子设置了专门的小书柜、小抽屉,每天抽出时间为孩子朗读故事,和孩子共同看画面,帮助孩子理解内容等等,激发对阅读的兴趣。老师还引导引导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阅读,如:家庭故事表演会,鼓励幼儿和父母一起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演一演书中的故事,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优秀的动画片。又如一些有趣的识字游戏,同样适合在家庭中进行。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外出,通过看公路的名称、交通标志、商店名称、广告用语等,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边看边聊,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字的敏感性。在同年轻段中举办“图书漂流瓶”的活动,发动家长收集许多的优秀读本,制定一定的规则,幼儿轮流借回家,资源共享,阅读优秀的儿童读物,扩大阅读的范围,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我们还指导家长在家长开展“快乐一刻钟”及拓展体验的亲子阅读活动,引导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激励幼儿自信的阅读态度。

《纲要》中指出“阅读是生活,阅读是游戏,阅读是学习”这一理念就告诉我们幼儿的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应善于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主题方案,培养幼儿探索事物的态度。家长应善于以开放的态度与教师及幼儿一起探索和学习,为幼儿创设一个有系统的、安全的、层次分明的阅读环境,有效的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当然,除了环境的创设外,我们还要还要更多的研究多元阅读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从不同领域加以挖掘、拓展、生成各种教学活动,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实践、去研讨。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在多元阅读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一定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莉.布拉德.0到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国家教育部,2012

【3】 李全华.幼儿园环境创设【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 赵娟,靳林,李敏.幼儿园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冯芳.幼儿园环境创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 梁伯琦.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