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耕耘不缀,静待花开

     

耕耘不缀静待花开

——浅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  孟晓雪

摘要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将针对当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谈一谈该如何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措施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到: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此后,《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国家级文件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的推进还是比较缓慢的。

一、当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有学者对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做过调查,为我们列出了这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江苏,15%的中学生有过自杀想法。

北京,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有自杀想法,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上海,想过、计划、尝试自杀分别占25.7%,8.6%和2.6%。

全国,城乡小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8.3%,

未成年人自杀出现低龄化趋势和自杀率上升的特点。

    这组数据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自杀,是个体在复杂的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危险行为。是什么促使孩子产生这种极端性行为?这就不得不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这个话题。在中小学生中,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近几年,甚至出现了上升的趋势。经过统计,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冷漠:对外界的情感刺激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反应表现平淡。

2、厌学: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甚至会引发逃学行为。

3、孤独:交往上的自卑、怯懦、排斥使之不合群,不容易跟人亲近。

4、焦虑: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情绪紧张,压力大。

5、自卑:由于家庭条件或是自身情况的限制,会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

6、敌对: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够正确对待批评、挫折等,从而表现出逆反心理,甚至是攻击性行为。

这六种情况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是有所体现的。根据发展系统理论的观点,这些问题心理是生物、认知、人格等多方面的个体因素,与家庭、教养、同伴、学校、社区等多方面的背景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学校里频发因心理问题引起的恶性事件,对学校的教学,班级的管理,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因非智力因素导致的不良现象,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分析形成原因,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策略已迫在眉睫。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几年,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学界一直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个大前提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蓬勃开展。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具体来看:

第一,认识不足,形式化倾向严重。国家教育部多次下发有关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地各类学校也均建立了形式多样化的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相应的老师。看似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多半有名而无其实,不少部门流于形式,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建立心理档案往往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一旦检查工作结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束之高阁”。而且很多学校并未对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指导、评估、检测,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第二,重诊断轻预防,重个体轻全体。因为认识的欠缺,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的了解。不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片面地停留在心理问题的咨询或是心理疾病的治疗上。因此,这些学校将工作重点放在了个别学生心理问题咨询、疏导、诊治上,从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需要。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该接受心理健康的教育让他们能够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认知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才是每个学校应该做到的。

第三,师资队伍薄弱,质量难以保障。当前,有些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尤其是小规模学校、城市薄弱学校和大部分农村学校,几乎没有“科班出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则成了这门课程的“主力军”。 尽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各任课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但每年分配给学校的学习培训名额有限,大部分教师都无法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无法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对从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际教学经验有着严格的要求。人员短缺工作的展开必定受到限制

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都会面临的巨大考验,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给每一个孩子实施正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误解。错误认知一:“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在学校内普及。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教育活动。目的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的调节等,使学生能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所以,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错误认知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专家研究表明,完全没有任何心理问题,心理极其健康的人是极少数的。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在“亚健康”到“健康”之间波动:有时更积极乐观一些,有时更消极自备一些;有时候承受能力强,有时候又拖延逃避……所以,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错误认知三: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老师的管辖范畴。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老师都会面临的任务,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引起重视。例如:一个学生最初在课堂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我们老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就会察觉这个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从而更多的给这个学生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大家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看待这个孩子的捣乱行为,他就会被列入坏孩子的行列,他背后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将会进行持续性的捣乱,问题则会愈演愈烈。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能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并且可以有效地帮助改善师生之间的交往状况。

第二,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现如今小学阶段设置的所有课程当中,可挖掘和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提到了作者抱着生病的母亲,心情异常难过。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对中年级学生“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并说说作者当时心里所想,从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又例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和感受音乐时,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生理,改善学生情绪状态,还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倾听”这一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当然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避免这两个误区:首先,渗透要自然。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渗透要有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不仅不能喧宾夺主,还要循序渐进地开展。

第三,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健康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环境渲染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例如,运用黑板报的形式来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这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富有成效的好办法。在班级中设置“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这样使学生有了情感的发泄地,把烦恼说出来,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而且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还能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合理利用班队活动课, 多组织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的活动在学生在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动嘴谈一谈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其他学习当中去。

第四,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不要单纯认为学校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场所,从而忽视家庭教育的强大力量。有专家指出,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跟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定关联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如:家庭凝聚力低,家庭矛盾冲突激烈,父母过于严苛的要求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小的影响。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经常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将孩子在校与在家的行为情况进行比对,分析。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及时跟家长进行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成为引导孩子达到“心理健康”的引路人。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注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心理环境,才能为社会造就全面合格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