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奏响低段朗读教学“高效三重奏”

     

奏响低段朗读教学“高效三重奏”

无锡市连元街小学 季梦丹

摘要: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当重视朗读教学的“高效三重奏”:注重习惯为本、采用梯度教学;依托课文细节,找准朗读命脉;借助情境表演,升华朗读体验,让朗读教学在低段课堂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朗读教学 低段 朗读能力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教学的开展能在调动学生一切感官的基础上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低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各方面的学习还未定型,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较少,可塑性较强,是朗读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

一、注重习惯为本 ,采用梯度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在每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强调的朗读是层层递进式的,因此,我们的教学也要层层递进地开展。

(一)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正确的读书姿势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骨骼发育,也有利于学生发音吐气准确、流畅。因此,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朗读姿势给予规范要求。

(2)在阅读的启蒙阶段明确读书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一字一顿,让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在一年级上半学期学习“指读出声”,下半学期则可以学习“指读不出声”和“出声不指读”的办法。

(二)采用梯度式的朗读方法

1)在初读课文阶段,听教师范读、自由朗读、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标,这是朗读教学最基础的部分,也是进入精读课文的敲门砖。

2)在精读课文阶段,对朗读的要求有所提高,可以采取指名读、同桌互读、对比读、男女生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朗读教学的核心部分。

二、依托课文细节,找准朗读命脉

(一)理解不同标点的含义

标点符号是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读点,关注文中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感受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读出文章蕴含的情感。

在部编版一下《青蛙写诗》一课中,学生对逗号、句号、省略号、感叹号的使用都有了系统的认识,因此在之后的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多的引导孩子关注标点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课后习题中就很清楚地阐述了标点在朗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读一读,注意不同语气。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2)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除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句子中标点表达的不同语气之外,我们也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引导孩子去读,在读中体会不同语气。

(二)关注提示语下的语气

低年级是学生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提示语的使用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语言环境,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比较有代表性的提示语有两处:

1)小蝌蚪看见四条腿的乌龟,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2)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在第一处提示语的教学中,教师指名几位同学读,再读的同时请学生互评,发现提示语在句子中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进而将朗读落到实处。在第二处提示语的教学中,教师需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你在什么时候见过妈妈笑?妈妈笑的时候是怎么说话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在语境中理解文本中提示语表达的不同内涵了。

(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

低段的课文浅显易懂,除了对话中的提示语之外,在句子中有许多表达语气和语言基调的关键词。在教学时,只有指导学生关注这些关键词,才能真正找准朗读的情感基调。

以《田家四季歌》的教学为例,作为一篇儿歌类韵文,通篇共有四部分。   

1

春季里,春风吹,

花开草长蝴蝶飞。

麦苗儿多嫩,桑叶儿正肥。(关键词:多嫩、正肥)

2

夏季里,农事忙,

采了蚕桑又插秧。

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关键词:忙、又 、勤耕作、戴月光)

3

秋季里,稻上场,

古像黄金粒粒香。

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关键词:喜洋洋)

4

冬季里,雪初晴,

新制棉衣暖又轻,

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关键词:笑盈盈)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桥梁,而构建这些桥梁的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从这些关键词中我们不难看出韵文是在表达勤劳耕种,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因此它的基调是欢快的活泼的,在学生抓住了喜洋洋、笑盈盈这些关键词的同时,为课文寻找一首轻快活泼的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相信这样的朗读教学会更具生命力。

(四)结合图片体会情感色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还处在初级形成阶段。这个年纪的学生,他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图画类书籍,从部编版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中也能窥见很多巧妙之处,它可能叙述了故事的若干个情节,也可能细致刻画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等等,对学生与课文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孩子养成在朗读时观察课文插图的好习惯。

以《棉花姑娘》为例,课文描述了棉花姑娘因为蚜虫生病了,它请了燕子、啄木鸟、青蛙来帮忙,最后七星瓢虫治好了它的病。

课文中出现了三张插图,第一张是掩面低垂状(皱着眉头,眼睛闭着),第二张没有描绘神情,但已经虚弱的摇摇欲坠了,第三章则是喜悦活力状(微笑、红红的脸蛋、嫩绿的叶子、雪白的棉花)。在本课的教学中对于对话的朗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更需要巧妙地借助一切资源来指导学生朗读。三张图片分别表现了棉花姑娘三个阶段的情感色。“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它多么盼望能有一位医生来给他治病啊!”在学习第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棉花姑娘此时的神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在朗读前捕捉插图中的一些细节,那么在之后的朗读中也能够对棉花姑娘之后从“着急”到“失望”再到“惊喜”最后“喜悦”的情感色彩有更深的体会,在这种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朗读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三、借助情境表演,升华朗读体验

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对一成不变,单一、枯燥的朗读形式很容易感到厌烦。因此,教师不妨将学生放置于具体的朗读情境之中,通过表演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演读

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正确的理解字、词、句,并能灵活运用字词句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句,而语文课堂中的演读,就是表演式的朗读,是让所有参与者都有成功感的吟诵活动,每一个人都力求在演绎的同时,读出轻重,读出起伏,读出缓急,读出真情读出韵味。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演读,有时是教学中的高潮,气氛热烈,形式高雅,有声有色,能够激动心灵,让学生充分享受审美体验。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课文中出现了“披着碧绿的衣裳,鼓着大大的眼睛,露着雪白的肚皮,甩着长长的尾巴”,在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用其中的动词说一句话,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说话,但对于这种只能用心意会的词语,用语言把各自的理解表达出来就比较困难,抛出这样的问题后很多孩子都表达不清,因此可以采用边读边演的办法,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原来这就是“披、鼓、露、甩”的意思,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他们说一句话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二)演思

演思,意为在情境演绎的基础上,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兴趣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学习、求知。表演这种新鲜而又别开生面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表演欲望,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表演的同学声情并茂,一些平时坐不住的学生,都能够被吸引住,尤其对表演准确的同学给予鼓励,激发了他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动力就会发挥起来。

以《狐假虎威》一课为例,对于这种童话类课文,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基本熟练背诵的基础上,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一演,而在演绎的过程中,你就会发现孩子有了新的思考:比如为了彰显狐狸的狡猾和老虎的威风在道具上做文章,再比如在表演中加入的新台词和新动作,都能够看到孩子在演绎的同时对主人公有了全新的认识,让表演更富有张力。孩子们不是单纯地在表演,而是在表演的过程中有过慎重的思考,对文本有了全新的认识,全新的解读。演思,即在表演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们从不理解或者不太理解,到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这是寓教于演的完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