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唤醒沉睡的美

     

唤醒沉睡的美

——谈深度学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无锡市惠山小学  夏萌萌

 

摘要近年来,深度学习正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如何让其真正的在课堂发生,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困惑。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评判性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全面发展的视域来看,实现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深度学习、理解、认知、核心素养

 

近年来,深度学习正逐渐成为教学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如何让其真正的在课堂发生,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成为广大教师的共同困惑。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评判性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全面发展的视域来看,实现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

【背景】

江淮音乐文化具有汉族南北音乐文化过渡与交融的特点,有独特的代表性。钢琴独奏《花鼓》是一首旋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活泼,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风格的乐曲,反映了欢快的歌舞场面和愉悦的心情。这首作品既是作曲家瞿维对中华民族地域性民歌的汲取与凝练,也倾注了其对民间乡土文化和民族艺术形式的情感体验,是一首具有拓荒性质的钢琴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民间风味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花鼓这种歌舞形式相对比较陌生,钢琴曲《花鼓》以锣鼓的节奏音型贯穿全曲,并以民歌《凤阳花鼓》、《茉莉花》为素材,通过丰富的创作形式,给学生们展现出一幅热闹的民间歌舞场景,孩子们在学习与实践中感受到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到钢琴独奏这种表演形式的独特魅力,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喜爱。以下欣赏案例中,教师将从学生们熟悉的事物着手,研究深度学习在欣赏教学中如何真正发生,引导学生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结构化,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描述】

一、初识花鼓,进入学习情境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一段《最炫民族风》在音乐教室响起,激情似火的旋律,仿佛一下子点燃了课堂,无需教师过多的语言,孩子们个个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看来这就是妇孺皆知、老少皆宜神曲的魅力。导入部分教师模拟架子鼓、非洲鼓的音色、动作,带领学生进入鼓的世界,随后播放无声的民间音乐活动锣鼓喧天的视频,“同学们能描述一下音乐场景吗?”,一只只手举了起来:“是节日的场景”,“是奶奶跳的广场舞”,“你能为这段场景配上音乐吗?”同学们摇身变成了民间艺术家,有的模仿视频里的舞蹈动作,有的用敲击凳子等方式模拟锣鼓的声音,个个兴致高昂。此刻教师坐到钢琴前,演奏了一段《花鼓》引子部分,孩子们近距离的感受到乐器之王的震撼效果,“你们听到的这段旋律,钢琴是怎样来模仿锣鼓声的,能试着唱出吗?”

一首接地气的《最炫民族风》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具有浓郁生活气息锣鼓喧天的歌舞场面,扩展音乐视野的同时,让他们领略到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二、寻探花鼓、体会汲取与凝练

    初识花鼓中,同学们已经被锣鼓喧天的氛围所吸引,他们发现了这首乐曲以锣鼓的音型开篇并贯穿全曲。第一主题旋律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1、对比聆听,体会民族韵味

第一主题,先是聆听一段悦耳的旋律《凤阳花鼓》,“这首乐曲你们熟悉吗?什么乐器演奏的?”同学们惊喜的发现,这段旋律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歌曲《凤阳花鼓》,演奏的乐器是竹笛,教师总结:用民族乐器来演奏民间歌舞,使乐曲民族韵味更加浓厚了,再来听听钢琴演奏的《花鼓》,又会给你带来怎样不同的感受。“感觉更丰富了”、“听起来好像更立体了”。“是的,两段旋律相似,但钢琴二声部的加入使乐曲听起来更加丰厚、立体”。通过听觉上的对比,同学们捕捉到了两段旋律惊人相似的地方。

2、寻根溯源,了解创作背景

“课前,通过学习任务单,同学们已经提前了解了《花鼓》的相关资料,在作品的对比聆听中,相信同学们也已发现两首乐曲的关联性,谁能总结一下?”一番讨论,有同学总结:“《花鼓》主要取材于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瞿维创作于1946年,该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潮流中诞生,产生在中国钢琴创作的萌芽阶段。”教师补充到:“其实该作品作者大胆尝试用西洋乐器钢琴来演绎民族曲调,是一首具有拓荒性质的钢琴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民间风味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3、谱面比较,感受织体变化

面纱已揭,同学们找到了乐曲创作的源头,接下来便是从听觉到视觉上的递进。两首乐曲的谱例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发现竹笛演奏的这首是单旋律,呈现出简洁明了的主题旋律,而钢琴谱《花鼓》,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左手伴奏。“你能从乐谱中找出合适的鼓点节奏,为主旋律伴奏吗?”同学们相互探讨,确定的节奏型为:2/4 o x  o x |  oxx  ox  ||,大家分组进行练习,紧接着教师用花鼓敲击了这段节奏,孩子们争先恐后上台体验,有的孩子灵机一动用敲击凳面的方式练习。“加入这一鼓点伴奏,音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学们感慨到“丰厚、立体了”。

4、完整聆听,结合图谱教学

“A部分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都在相同音区吗?”带着疑问,同学们完整聆听,教师准备了大小不同的花鼓图片,小花鼓代表清脆明亮的高音区,大花鼓代表低沉浑厚的低音区,听出的同学上台贴一贴,其它同学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同学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律动,音区变高时,有的同学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或者把手举过头顶,音区变低时会坐下来律动,而这时大小、高低不同的花鼓图谱也已呈现,教师带领学生参照图谱,男女生分角色哼唱主题旋律,高音区时,由音色轻柔的女声演唱,低音区时则由男声表现。这一部分的教学,通过图谱演示、对比、体验等,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乐曲丰富的织体所带来的不同表现力,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三、演绎花鼓,感受舒展与升华

1、寻觅盛开的茉莉花

“乐曲发展到了第二部分听听看情绪有没有变化,是否有你熟悉的旋律?”音乐声刚止,便有学生回答:“变得抒情了”,“变得柔和了”,旋律的情绪同学们都能准确感知,但很难能捕捉到熟悉的旋律,这时老师提取骨干音,带领学生唱一唱,原来里面竟藏着《茉莉花》的旋律,同学们恍然大悟,这一朵朵盛开的茉莉花竟藏在了《花鼓》的旋律当中,同学们跟着琴声再次唱响了《茉莉花》,陶醉着、律动着,用肢体表现出柔美、抒情的旋律,有的翘着兰花指,有的摆出了花瓣的形状。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从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出发,通过聆听、对比、歌唱、律动,引导学生感受旋律的色彩,发现《茉莉花》的旋律,理解民歌是创作的源泉。

2、传统与流行的碰撞

课堂渐进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对《花鼓》进行二度创作,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变化节奏,演绎出爵士版的《花鼓》,有的提出变化成三拍子,乐曲的风格发生了变化,老师也给出了自己创作的版本,摇滚版《花鼓》,孩子们跟着音乐跳起了摇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结束了今天的音乐课。这一编创环节,孩子们能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在对知识理解、运用、迁移的同时也感受到民族音乐与流行元素的碰撞与融合。

【分析】

一、关注理解,健全思维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这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名言。深度学习要求关注对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注重在思考与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提升和知识的活化。

    案例中,民族乐器演奏的《凤阳花鼓》和西洋乐器的《花鼓》,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通过歌唱、分析、对比等活动,发现音乐创作的源头,以及音乐作品间的渊源关系。谱例的呈现与比较,孩子们从听觉到视觉上的递进感受,使其对钢琴丰富的表现力有初步的认识,对中西方乐器、音乐文化、人文内涵有所理解。从《花鼓》钢琴谱中提取鼓点节奏,通过声势为乐曲伴奏,这里从听觉到视觉对比再到节奏体验,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培养了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

很多音乐作品都蕴含着崇高的,具有鼓舞力量的情感,这一情感能激起学生的自觉自悟,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花鼓》教学中,挖掘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从音乐作品的寻根溯源到中西音乐的交融碰撞,这些探究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多渠并作,激活感知

教育在于唤醒,而音乐教育就是对美感的唤醒,深度学习的任务不是要求学生去记忆大量的事实,而是通过多种渠道、途径去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感知力。

1、结合图谱——由抽象到直观

    斯特拉文斯基说过:“音乐必须被看见,这样才能得到恰当的呼吸。”在音乐教学中,图形谱可以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和培养音乐技能的有效手段,可以让抽象的音乐变得更直观。《花鼓》教学中,为了探究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分别在什么音区出现,教师准备了代表着不同音区的大小花鼓,聆听的同时,学生自主完成贴图谱的任务,参照着黑板上的图谱,他们能清晰的分辨出主旋律出现的次数,以及所在音区位置,图形谱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体验音乐。

2、多种合作——走向协同教学

走向协同教学意味着从个人主义学习走向集体主义学习。案例中,任务单的运用,同学们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花鼓》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师生相互合作、寻根溯源,探寻出作品的源头,总结出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单旋律谱《凤阳花鼓》与钢琴谱《花鼓》进行比较时,同学们发现作品织体结构的不同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他们通过探究从乐谱中捕捉到鼓点节奏,并以师生合作的方式,为乐曲的主旋律进行伴奏,这些都实现了协同教学、多声对话的教学理念。

三、迁移运用,突出塑造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人的经验而是立德树人,完善人格的塑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把握知识本质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获得经验的提升和知识的活化,即“迁移与运用”。

案例的最后一部分,孩子们结合已有经验创编不同版本的《花鼓》,有的变化成三拍子,有的加入饶舌演绎出rap版的《花鼓》,最后师生共同体验了一把摇滚版《花鼓》,创编活动,学生将已有经验,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润物细无声的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让他们在吸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如果我们将音乐作品当成一个窗口,这堂《花鼓》教学就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窗,这扇窗,不仅包括宏观世界也包括微观世界,所以音乐教学的责任不仅仅是带孩子走进作品,更要通过深度学习,将他们带进相关的生活与情感世界之中,唤醒审美感知,享受生活,享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