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漫步与遐想】互助激励,和伙伴携手并进 宋那益

     

案例:

一、形成阶段:建立初步的互助伙伴关系

1.情况分析

班中的小z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女孩,出生后就由奶奶带大,幼儿园时父母离异,跟随开麻将馆的父亲(父亲因工作原因,小z几乎见不到父亲的面),双休日妈妈来接她,就是成日地吃喝玩乐,美其名曰补偿孩子。奶奶也对她疼爱有加,无所不依。对于老师告知的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奶奶压根不予理睬,老师告知其父母,都推说:“哦,我很忙,孩子都是奶奶在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小z自然就养成了撒谎偷懒、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2.初建互助伙伴关系

这个学期,我接班后,在班中建立了结对形式,让一些优秀的学生主动与她作伴,并接纳她到自己的小组中来,建立初步的互助伙伴关系。

二、锤炼阶段:形成正确的互助激励机制

一个阶段后,小z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以下是我对小z的一段访谈记录。我:你现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改善。

Z:是啊,我们组里的小吕经常帮助我的。

:是吗?小吕怎么帮助你的?

Z:上课时,我一开小差,她就会用眼睛狠狠瞪我,暗示我要认真听讲。

:老师看见你现在会举手发言了。

Z:对啊,有一次我举手,你竟然叫我回答,我竟然答对了,我很开心,我想其实我还是挺聪明的。

:那你喜欢小吕做你的同桌吗?

Z:喜欢!上次我默写不及格,您不是叫她帮我重默吗?我后来默了85分呢!我很感谢她。

我: 嗯,我们都看到你的进步了,继续加油,好好向小吕请教,下次考试满70分,我给你们组加20颗星!

Z:嗯嗯,我不会给我们组丢脸的,谁让我们小队的星比别的组少。

三、规范阶段:再现场景,分享经验,形成自觉行为

一段时间后,小z虽然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行为规范还不稳固扎实。作为老师,在教育的同时,我们又无法做到时刻监督。怎么办呢?有了!我马上和小z所在组的组员们商量。他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学生说:“我们能不能把小Z违纪的行为演给团队的同伴看,让团队的同伴来评一评,让小Z自己也看一看,评一评。”学生们的这番话,引起了我的思考。这样的方法能行吗?团队中的同伴对于身边发生的事,目睹着全过程。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就请了小Z所在的组员将当时的场景以情景剧的形式再现出来。讨论、分事,同伴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法,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几次下来,不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警示的作用,指明了方向,而且让小Z自己也认识到都是太冲动惹的祸,看完后很汗颜,表示要向同伴靠拢,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行为自觉,同时要发挥特长,为自己的团队争光。

反思:

1.在团队中培养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学校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养成一个好习惯绝非一日之功,要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需要反复强化,持之以恒地工作。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光堵不疏不行,而改变评价机制,在同伴互助团队中建立共同进步的评价方式,则不失为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战胜个人,在团队中建设培养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2. 在团队中培养有利于成长的促进力

对于一些行为习惯上存在差异的学生来说,是否被集体接纳,对其成长的心理来说尤为重要,也影响着其良好行为的养成。如果按照以往的评价方式,无论是成绩还是行为规范的评价,都不会令其产生良好的心态,更不用说是被集体接纳了。久而久之,这类学生就容易会故意犯错或索性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行为出现更大的偏差。现在,他会为与出色的同伴结伴而高兴。当个人的利益与

团队的荣誉联系在了一起,互助的伙伴关系是进步的关键,这种变化来自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评价方式的改变,肯定了他的正能量,个人的荣辱影响的不只是他,而是整个团队。二是能感受到伙伴的友谊,激发其正能量。小组里有一种友爱互助的氛围,伙伴真诚地接纳他,在他遇到困难时能热心相助,这使他尤为感动。而小组里恰恰有一名出色的同学与他为伴,他为能“借光”,也为自己成为小队中的一员而快乐。原本遥不可及的奋斗目标变得可以预见了。

当然,对团队成员出现的违规现象,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经过群体成员评

,共同帮助违规的同学改正不足的方法,既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具有说服力,使之更乐于接受,并加以改正。在同伴互助的活动中,学生们可以意识到他们接受的并非成人的管束,而是由自己身边的人讲述的故事、重现的

生活场景,即便是在表演他们的不当之处,他们也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因为同辈群体中的友情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情感依托。从某种意义上说,同辈群体中所采用中的规范和标准比师长的规范对他们更有作用。同时,为了让自己的团队不落后于其他小队,他也愿意努力改正缺点,使自己进步。

将评价的方式融人团队共同进步之中,荣誉、奖励不再针对个人,而是以团队的形式加以表彰。作为优等生,他不仅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还要对所要帮助对象的行为加以约束。而作为弱势个体进入团队的学生,他有感于组织的接纳,为了群体的荣誉,会产生一定的自制力,有意识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拥有了一个团队合作的心理场。在这个心理场作用的影响下,个人行为会表现得积极向上,热情而充满阳光,这种个人行为反作用于团队,团队的凝聚力就更强了。他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生长。

3.在团队中培养有利于潜能的拉伸力

团队成员间有着相容性,人际关系多为“卷入”状态,相互作用水平高。通过团队评价,成员间相互促进,行为带动,差异互补。团队潜能在这一系列的牵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当有的学生将自己视为拥有先进同伴的群体中的分子时,他就会在同伴群体里有一种融入感,为了使自己成为“不差”的一个,就会努力向群体中的好学生看齐,这时伙伴关系中的优秀形象就会对其产生影响力,以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有一些怕做作业的学生,一到做作业的时间就会磨磨蹭蹭。还有一些贪玩的学生,教师一离开教室,他们就会闹腾起来。但在小组之间开展了“星星榜”比赛后,当得知作业的态度和纪律都有一定的评分标准,而评分又将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时,为了不让小组的评分落后,这些学生非常自觉地发生变化。如我班几个原来不大愿意认真做作业的学生完成作业时积极主动,完成作业的速度明显变快,行为习惯得以改善,学习成绩自然也提高了。教师不在时,他们也不闹腾了,教室里始终井然有序。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可见,建立互助伙伴,把同学们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团队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形成团队特有的文化,又能在潜移默化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此良性循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使班主任从繁杂的班级管理中解放出来。

                                        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   宋那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