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与遐想】课堂源于学生而精彩 陆丹毓
课堂源于学生而精彩
——一堂公开课的启示
无锡连元街小学 陆丹毓
教学活动需要预设,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往往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
教学叙事:
“能被2和5整除的数”是苏教版第十册“数的整除”中的第二课时。本单元重点是对数的研究。学生学会有效寻找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掌握合理的研究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内容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列举2和5的倍数,通过计算和观察尝试概括。
鉴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考虑到学生对数的研究感觉比较枯燥,课始,我创设了猜数的情境(先由学生任意报一个数,然后教师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2或5整除,全班同学当裁判,可以通过计算验证老师的判断是否合理)。这一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利于在活跃的游戏氛围中引学生投入积极的新知活动中来。当学生报的数越来越大,而老师的回答却又快又正确时,部分学生露出惊奇状,甚至发出了“哇,真厉害!”的感叹,也有部分学生忙着在纸上计算并大声叫起来:“等等,我还没算好。”
一切都如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且学生的表现也让我犹为满意。面对如此情景,教师按理就可顺着学生此时的各种疑惑和猜测自然引出课题:从同学们惊奇的表情中老师已读出了你们的疑惑。其实,老师是掌握了一个小诀窍,这个诀窍就是关于“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举手的是班里号称小聪明的陈浩同学,还未容我多考虑,他已迅速地站了起来:“老师,我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师:(略有些不快,迟疑了一会但还是亲切地说)“看来,陈浩同学已经有些想法了,我们不妨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好吗?”
生:(脸上露出欣喜状,看了看同学,声音变大)我觉得能被2整除的数就是我们以前说的双数,老师大概是根据这个方法来判断的。
生:(他刚说完,就引起了周围一些同学的共鸣,又有一些同学跟上来)“对,就是双数。”
师:(面对学生真实的想法,我没有理由简单地叫他坐下而置之不理。于是,我故作怀疑状)是吗?看来这些同学都认为以前所了解的双数都能被2整除,不过这只是他们的一种猜测,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更需要做到有理有据。你有什么办法能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呢?
生:(这一疑问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要验证陈浩同学的猜想,只要举一些双数看一看。
生:对,只要把这些数列举出来并通过算一算的方法就能验证这些双数是否能被2整除了。
(学生各自说一个心中想好的数并分成小组进行计算和验证。在经过一定的计算和观察之后确实发现这些双数都能被2整除,从而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师:通过自己举一些数并计算,大家已经证实了你们的所说的双数都能被2整除,从而也找到了一种研究数的好办法——举例验证。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认为能被2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呢?
(由于这一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自我形成过程,整个学习活动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氛围中,既理解了新知,又获得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得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更为有意义。)
课后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教书”而不是“育人”,我们把知识点当教学目的,把课程当教材,把传授知识当成学习,把知识和技能当成课程目标。教师像拥有所有权一样去占有时空,表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以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并以此为标准制定出过于精细、严密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的过程便是教案的演绎过程,一切尽在“执行与落实”之中。
其实,课堂中经常会生成许多“精彩”,上面案例中出现的情境,老师们可能都曾遇到过,也矛盾过。到底是把自己预设的教案完成,还是顺应学生的需求放开课堂?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教学准备后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而是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而调整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在以上案例中,教师犹如给了学生一张“活性的学习蓝图”,尊重学生的创见,给予学生自我猜想、自我验证、自我感悟和相互交流的空间。根据一名学生对“双数能被2整除”的理解,激起大部分学生讨论和探索学习的需要,把对数的研究变成了学生自我认识与提高的过程。
事实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预设的教学计划同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种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等儿童个性化的外显,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价值的成分。因此,在进行许多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经验,注意体现“生本”理念,让课堂向学生开放,并善于敏感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充分利用“现场资源”,促进教学的“现场生成”。在上述个案中,我注意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中注重与学生的对话,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向深入。在这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飞扬,兴趣盎然,产生问题又学会合理解决,课堂真正成为了教师、学生互动交流的场所,虽未曾预约却也显精彩。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