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与遐想】学习的革命,教育的沉思 王敏娟
学习的革命,教育的沉思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读书心得
无锡市梁溪区崇安中心幼儿园 王敏娟
平时很喜欢阅读,读专业理论,也读一些闲书。我读书喜欢对照反思,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思考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拜读到魏忠老师的《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它不像一般的理论著作那样艰深涩然,而是基于科学理性的生动犀利,令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不忍释卷。
在《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中,魏忠老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事例,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感慨与思考。
一、“聪明”与“费劲”的困惑
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今天的孩子拥有了更多的获得信息的机会,在开拓眼界、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老师们一边在感慨着“现在的孩子们知道的真多”,一边却又疑惑着“现在的孩子怎么学起东西来越来越费劲”。孩子们到底越来越聪明了呢?还是越来越费劲了呢?
在探讨这个困惑之间,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什么是“聪明”?当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某方面发展不太乐观,需要家庭教育配合时,经常听到家长类似于这样的回答:“不会的,我的孩子很聪明的,一个故事听一遍就七七八八会讲了。”记忆力好等于聪明吗?我想,很多家长对于“聪明”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一个孩子聪明与否关键要看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核心不是记忆力,而是思维力。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中关于“碎片化信息”的描述就很好地解决了关于孩子“聪明”与“费劲”的困惑。碎片化信息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当下,随着孩子接触的表象类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所能发现的事物见的联系可能越来越少;事实越多,很可能孩子们深度思维的能力越弱,大脑形成隐性知识和分布形成概念的能力越差,反而有碍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分析世界的能力。
简要地说,就是孩子轻易地知道了很多的“是什么”,从而不再需要更多地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做”。而孩子所知道的“是什么”往往又可能是表象的、片面的、特例而非普遍的。“碎片化信息”对孩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误导和干扰。
二、“教会”与“学会”的思辨
《教育正悄悄发生一场革命》一书中说道:“学生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学会的。”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过了很多年你忘记后剩下的东西,其实也是指建构和学习逻辑。从“关注教育”到“关注学习”,我们成人需要转变观念与角度,转变固有的行为模式,换位思考,理解孩子。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出发点。从成人的角度上看教育,不同的流派都振振有词,但从孩子的角度看学习,往往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关注学习”需要我们坚持“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理解儿童的行为与思想,追随儿童兴趣与需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成人不要仅仅关注“我想教什么?怎么教?”更应该关注“孩子要学什么?怎么学?”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发布的《指南》和《纲要》里都明确规定:“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因为,孩子就是在游戏中学习的。
三、“过程”与“结果”的抉择
我国教育专家对走向2035的中国学校做出了预期和展望,提到了互联、物联网正在改变学校教育的形态,“泛在”将成为学校和教育的显著的样态,现有形态的学校可能会逐渐被虚置,人类的学习形态也正在被人工智能所改变。随着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想象在科技的推动下变为现实,人类的生命时间将不能承载爆炸性信息量的摄入,现有的知识会不会被制成芯片植入大脑并不断更新升级,不再需要记忆?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时过境迁都是知识,在知识的半衰期很短的今天,教师更要考虑的是你教的东西,10年、20年后是否还有用。”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比学会知识技能更重要,但是由于知识技能是显性的、便于测量和考核的,教师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去应对这些对于学习结果的测量机制,导致了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状态。
幼儿园的学习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我们要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上进行转变,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与主动发展。我们平时说的“结果”,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果”、技能的“果”。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些“果”都是有“保鲜期”的,且“保鲜期”将随着科技发展的加速而变得越来越短。而感官的体验、经验的内化、自我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了解自己的能力并能合理选择与取舍、通过比较和判断明辨是非……这些对孩子终身有益的东西,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孕育、滋生、累积、发展的。我们所希望的,并不是孩子能拥有多么丰富的知识,创造出多么伟大的作品,或他们有多么熟练的技巧,而是强调自主参与、充分体验的过程。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快乐的同时,认识自我,展现自我,增强自信,培养大胆创新精神,把自己的潜在能力都充分表现出来。
四、“罗素”与“千里马”的感悟
书中还提到了我非常喜欢的人物——罗素,认识他源于那只著名的“罗素鸡”,以及归纳主义者的局限。当时正着手课题研究的我不由困惑:科学是人类认知的边界,也是局限。如果经验的归纳是如此的不可信赖,世界上还存在终极的真理吗?怀着这样的困惑,我开始追寻他的生平,他的思想,逐渐理清了我的困惑,发现了他的不凡,钦佩于他的成就。这种成就不仅仅是来自于他自身,更来自于他对于“天才”的发掘。
千里马常有,而罗素不常有。为什么罗素能够在那么多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甚至发现没有被发现的天才呢?这一方面源于罗素的博学多才: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价、历史学家、逻辑学家……能深层次判断某一领域的有潜力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源于罗素判断人才的敏锐与不拘一格。
“凡是成功者,都是偏执狂。”爱伦坡的这句话初看让人大吃一惊,但细细想来,又不由叹服。是的,能做出巨大成就的人,一定是具有充分个性和个人坚持的人。这些坚持和个性体现在学术上,往往是出色的成就,但体现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上,那就不一定让人满意了。
在成人眼中,孩子有着各种“不完美”。比如经常有家长着急地拜托老师:“我的孩子平时比较内向,请老师一定要培养他变得大方活泼。”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大方活泼固然是优点,但往往伴随着自我中心、粗枝大叶,喜欢表达但不善于倾听等个性特征,学习“上手快”但缺乏“后劲儿”。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虽然让在人群中不够出色,但事实上,许多学习扎实的、做事有条理的孩子都内向、不爱说话,因为他们善于接纳和思考,能静下心来钻研。其实,个性无所谓好坏,不同的个性各有各适合的发展方向。外向活泼的尽可以去管理协调、交往沟通,斯文内敛有的也尽可以去钻研科学、感悟哲学,实在不必把孩子打造成一个版本,一种模样。当我们不知道一件事情的原委时,不要摆出权威的姿态,急于去纠正改变,而应该用另一种视角看待孩子、看待教育,尊重每一个生命原有的特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才是教育该持有的观念。
幼儿园的教育,不仅要为幼儿想三年,更要想到未来的一辈子。那么,面对教育正悄悄发生着的这一场革命,学校和教育该怎样去调整、去适应,才能顺应时代的变迁,融入改革的洪流?学校要培养怎样的未来人才,又该怎样来培养这些人才,才能不负社会责任,不负历史使命,为幼儿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些都将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开始正视、开始思考的问题。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