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改变 支撑 延续 常波

     

改变  支撑  延续

                        ——指南引领下大班区角游戏自主性评价的探索

无锡市梁溪区崇安中心幼儿园  常波

“以幼儿为本”是《指南》的核心理念,尊重幼儿的游戏行为,欣赏他们的自主表现,应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自主游戏的主人是幼儿,因为是幼儿在玩,幼儿在探究,那么这个“玩”和“探究”的过程由谁来表达出来?是教师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总结”出来,还是由幼儿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表达”出来,我们选择了后者, 在游戏中让幼儿通过自主评价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同伴的优点,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 “我可以”、“我能行”。在自主评价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一些做法:

一、改变语言方式,增强自主意识。   

在区角游戏开展过程中都有评价环节,但是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程序而进行,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充当“主角”:“你今天玩得开心吗?”、“你在哪里玩的?玩的式是什么?”在这老三问的游戏评价提问中,我们听到的要么千篇一律的答案,要么是近乎大同小异的回答,很多时候幼儿只是被动地应答或静静地坐着。

我们根据幼儿兴趣创设相应的区角游戏环境,提供游戏材料,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目的就是激发他们对游戏交流的兴趣。怎样让幼儿的回答富有生机和情感投入?我们将游戏中的问题以开放的提问方式抛给幼儿,每一种提问的类型会适应特定的目的和内容,也有特有的手段——不同的语言提问方式。例如“这么开心的游戏,怎么有点愁眉苦脸,遇到什么问题了?”、“用这种方法搭的门很漂亮,怎样才能让它站得稳些?”、“你们觉得只有这一种方法可以用吗?”不管是鼓励性的还是建议式的,甚至是质疑性的,都会让幼儿获取更多的解决方式。改变语言的提问方式,不仅能为游戏开展奠定基础,也能以此引导幼儿逐步关注并表达自己游戏中的感受,从而引发幼儿自主评价意识。

二、 运用游戏记录,提供评价支撑。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中进行自主评价最大的困惑来源于缺少评价支撑,就是说幼儿不能清晰和准确地表达、反应出自己的游戏过程、行为的变化。《指南》给了我们一个建议: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而大班幼儿已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尝试让幼儿运用游戏记录,来帮助他们了解和表达游戏的情况。

1. 游戏记录单

一开始,我们提供的“游戏记录单”,是常见的表格式的记录,鼓励幼儿计划、安排自己一周的游戏内容,并在游戏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的情况、收获和问题。大班幼儿对于讲评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特别是对自己做过的事、感兴趣的事、理解的事都会积极地投人。借助游戏记录单幼儿可以更直观地回顾和讲述今天甚至是几天的游戏情况,帮助他们能有序、清楚地讲述。

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幼儿对某些事物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于是我们在游戏区中同时提供了空白的记录纸和笔,没有统一的记录方式和时间,这个空间留给了孩子。

例如,一次在长廊区“钓鱼”,小羽说:“我玩刚开始钓不到,因为我的手在晃,后来我用手控制住绳子不晃了,慢慢地就钓到了。”辰辰说:“这个磁铁小,小一点的鱼就能钓起来。”他们用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当游戏评价时,老师刚问:“今天谁钓的鱼最多?”两个人迫不及待地举着手:“老师,我来说。”他们已不再停留于老师对他们的表扬了,他们真正需要的能把自己游戏中了不起的事告诉大家。有了游戏记录单,他们找到了与同伴交流的内容,也欣喜地有了一次给大家展现成功并与大家共享的机会。

又如:成成独自在玩“滚弹珠”游戏。每玩一次,他就会用笔在纸上用图记录一次。老师有点好奇就问他记了什么,语言表达能力偏弱的成成认真地解释道:“这是我第一次玩的方法,是把弹珠滚进洞里的。第二次我就用手把弹珠弹到洞里去了。最后一次我是拿了一支水彩笔,打桌球,把弹珠打进去了,我最喜欢这种玩法。”对于不擅言辞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参与、并评价自己的游戏情况,有一定难度,但有了游戏记录单,就降低了自主评价的难度。

接着,我们发现孩子渐渐会用自己理解、创新的符号记录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如数字、符号、文字、图画都成为了幼儿记录的内容。记录单的方式也拓宽了,有个人记录的,多人记录。除了表格记录,还有连环画记录,游戏记录单呈现的多样性。虽然这些记录,并不能一下子让所有的幼儿在游戏中提高自主评价的能力,但通过这种富有个性的记录,我们发现幼儿之间潜移默化地有了一种互相模仿、互相学习的意识,真正提高了幼儿参与自主性评价的积极性。

2.自我命名法

自我命名法是从游戏记录单衍生出来的一个自主评价方法。

一次,安琪在玩“大力猴”游戏,在游戏记录单的一角我发现贴了一朵小花,我问:“怎么会有朵小花?”她说:“我给自己的奖励,我想做个花朵女孩。”“为什么?”“因为今天玩游戏的时候我很认真仔细,我可以搭到第五层了。”“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指南》社会领域中提到的,在评价时,幼儿对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用了一个很有趣的名字,却是孩子自尊、自信的体现,之后孩子们便喜欢上了这种“自我命名”的方法,如:礼貌天使、钓鱼高手、聪明小精灵……而这些“命名”在老师的鼓励下也被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在了纸上:一个鱼钩加上点赞的大拇指就表示自己是“钓鱼高手”;一条裙子加上三颗星表示自己是个“三星服装设计师”,三个笑脸表示自己是“笑脸服务员”。有些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幼儿,老师和小朋友就会帮他一起寻找合适的命名,并记录下来。

在自主评价过程中,幼儿不仅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信任,而且,这些充满童趣的命名让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三、 拓展自主评价空间,搭建“合作式”评价。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也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他们对人、对社会事件的态度能反映,而这里他们关注的“社会事件”更多的是区角游戏中出现,或者经历的一些事。在一次游戏结束后,老师请建构区的孩子来介绍搭建的主题,结果,这个游戏区所有的幼儿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总指挥”先比划着说出设计布局以及以后的调整,每个“工程师”专注地介绍自己搭建的作品和难度,“工人”则提出还缺少了哪些材料和工具……在这个小团体中的每个幼儿都发表了自己的游戏感受,幼儿的评价空前高涨。搭建了这种“合作式”的评价空间,多运用于一些合作性为主的区角游戏里,如表演区、建构区、角色区等,通过同伴间的互相总结、交流,以推选小组代表发言、同伴补充的形式,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游戏评价环节中。

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指出:“教育者只需要创造出一个能促进儿童自由发展的适当环境,然后放手让儿童发挥本身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和个人经验,认识生活,进行学习,健康成长。”

四、 建立“评价有约 ”,延续游戏快乐。

每个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参与游戏的体验不同、经验不同,而且幼儿间的能力不同,那么自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游戏评价环节可以成为师幼之间、幼儿之间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分享快乐的过程。“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这是《指南》所提出的,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开设了“评价有约”的环节。想和大家分享游戏过程的幼儿可以提前进行预约,把自己的区角游戏标记或记录的游戏单放到游戏栏上,游戏结束进行评价时,教师就直接请他们上来交流表达。游戏评价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由幼儿掌握了主动权,评价的内容也不再由教师“主导”,而是由幼儿来发起。例如,轩轩在和浩浩玩棋时因玩法起了争执,他们俩同时把不开心的游戏过程记录下来并放到了游戏栏上,在“评价有约”环节中,这份记录得到其他幼儿的关注,同伴们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办法,化解了轩轩和浩浩不愉快的心情,还让两个人学到了新下棋方法。这样的自主评价方式,不仅让幼儿在表达时变得主动大胆,更为自信,也使他们的社会性、自我意识及自尊都得以逐渐的建立和发展起来。

游戏评价应成为幼儿自主表达的一个平台,在这里幼儿的表达不用附以太多要求,不用被格式化的表达方式所束缚,这些表达无论是原始的还是稚拙的,简单的还是粗糙的,高兴的还是难过的,只要是来源于幼儿内心及游戏的“有感而发”都会被认同。在游戏评价环节中,我们尝试摆脱推广信息、梳理问题和提升经验等“高大上”的交流内容,运用趣味形式,尽可能让每个幼儿获得讲话的机会,帮助幼儿延续游戏的快乐,表达心中的想法。在幼儿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认真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给予他们简短的提问或热情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