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综合开发德育学科资源,有效促进学生品德成长 陆昇涛

     

综合开发德育学科资源,有效促进学生品德成长

无锡市塔影中心小学  陆昇涛

       

        摘  要:德育学科资源是促进学生品德成长的主要内容,教师只有因地制宜地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德育学科资源,才能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养成。

       关键词:德育学科资源综合开发品德成长

 

学科资源,是指学科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小学品德学科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可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有形资源”如校本教材和乡土教材、家庭和社区的各种物质文化设施、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无形资源”如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人情等。小学品德课程展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博大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它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现实性的动态体系。所以,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需要突破教材的局限,寻求更加广泛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发掘各种有形无形的、有教育价值的学科资源,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以更好地促进其道德的健康成长。

一、充分发掘现有教材资源

在小学品德的课程资源中,教材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与其他学科的教科书明显不同的是,小学品德学科的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课程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它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而不是仅供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课本。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材观,在使用教科书时,教师要依据课标,联系生活,因地制宜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增删、调整、充实,积极主动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型,使现有教材成为支撑教学的最基础的课程资源。

在《我掉了一颗牙》一课,一位教师在把握好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若干个活动引导教学:①谜语猜猜看;②交流掉牙的滋味;③观看“牙齿不流泪”动画;④练习“护牙保健刷刷刷”。教师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补充更新了教学内容,并加以穿针引线,联结起整个课堂教学。比如在“牙齿不流泪”清除口腔酸性物质环节的教学中,考虑到中午在校就餐的学生,吃过东西以后,没有条件刷牙,便补充用漱口来清洁口腔的方式;在教完“护牙保健刷刷刷”时,补充“你问我答小竞赛”,设计了一些小问题:①小朋友每天都刷牙吗?②每天刷几次牙?③什么时候刷牙?④牙刷多长时间换一次?⑤牙刷能与他人合用吗?这样就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的刷牙经历,教材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了。

二、充分整合校内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多种多样,如校园文化墙、校史陈列馆、图书阅览室等,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最大效用,为小学品德课程提供资源支撑。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校内资源,并让品德课程教学在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少先队活动等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延展,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德育空间。低年级孩子通过“看看我们的学校”,可以了解学校各种设施、各种建筑的功能作用,利用这些设施设备为自己服务,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中年级学生参观学校的荣誉室、校史室,通过了解学校的过去和现在,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年级的孩子参观学校,发现学校需要改进的地方,给学校提意见,提高参与学校生活的民主意识。另外,品德课程还可以与其他课程资源相结合。如在执教《我们的民风民俗》时,可以和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寻找家乡的春联”很好地结合;执教《衣食的来源》《从一滴水说起》等课程时,就可以和学校开展的系列绿色环保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时,一位教师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塑胶运动场、多媒体教室、红领巾广播站、小主人电视台、校史陈列室等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接着,在记载学校沿革、展示发展历程、取得丰硕成果的校史陈列室,和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学校为什么这么美?”“荣誉为什么这么多?”“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学校更美丽更荣光?”学生们马上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之中,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好好表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学校争光,让学校更美。整个课堂洋溢着温情,流淌着感动,品德课堂成为道德升华的平台,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小学品德课程的许多内容必须在课前搜集或课后延伸,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校外资源,特别是社区资源,它包括主题公园、商店卖场、公交地铁、盲道路标等的社会公共资源,乡土地理、民风习俗、名人故居、传统文化等人文环境资源,都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充分加以利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公共设施的使用、受损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了解当地人情风俗的历史传承和现实革新,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将课堂内外资源结合起来,改变教学方式,形成社区、学校教育合力。

如在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时,就可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广阔的资源,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社区卫生环境、娱乐方式的现状资料,包括照片、新闻报道、录像资料等;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资料,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等;课后,请学生观察自己居住的社区里有没有破坏环境的不文明现象,如果有,请学生用课上讨论的这些方法,去为自己的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为自己的社区设计、制作有针对性的宣传卡等。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延伸拓展,让学生在模拟的社区生活情境中得到体验和感悟,丰富的社区课程资源为小学品德课教育创造了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

四、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里的广泛运用,网络资源越来越成为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和地域的局限。丰富翔实的文字图片,生动形象的影音资料,充足完备的信息储量,即时交互的沟通方式,可以使师生思路开阔,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相当多的内容涉及历史、地理、国情、环境等,这些方面的内容相对离学生的感知、体验较远,往往难以理解、感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包括自媒体在内的网络媒体中与课程相关的信息,通过收集、整理,使其转化为合适的教育资源,再通过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使之形象化、直观化、系统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搜集整理、交流合作、体验感悟,使学习方式多样化,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如《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一课,可以通过访问百度百科、乐视网等网站,搜寻并呈现各少数民族多彩的风情;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可以通过网络参观抗战纪念馆,瞻仰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对死难同胞进行网上祭奠,表达哀思。

不过,利用网络资源,教师要明确搜集资料的目的,善于从海量资源中收集有用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规避课堂上学生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师自身还要及时关注网络、媒体报道的一些新问题、现象、事件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避免盲目跟风,简单化看待事物,提高对信息的辨析、利用能力。

五、充分开发家庭文化资源

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离不开家庭生活的影响和熏陶。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一份《准备学习:国家指令》的报告中,将“学校需要家庭,学生需要称职家长”的家庭课程资源列为第二位重要资源。家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家居环境、家风家规、家庭活动等。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与有一定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让学生参与家庭文化的营造(如为梳理家风、整理家谱、装潢设计提建议、出主意),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家庭责任;鼓励家长多购置学生喜爱的名家名著、报刊杂志、影音资料等,建设书香家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鼓励和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公益社会、健康锻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念。

在《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针对班级中有些家长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使家长与学生心灵之间产生隔阂,一位教师就设计“父母和我面对面”的板块。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和家长坐在一起,先让学生说说父母严厉教育甚至“野蛮”行为后,自己的内心感受,紧接着让学生家长参与,谈这种“残酷”的爱的出发点,以及当时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真情交流,平等对话。学生在家长的真情表白中感情到:那无奈而矛盾的行为其实也是对自己深深的爱,这样就提升了学生了对父母疼爱之情的认识。家庭对象资源的这种活动参与,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们的心灵,再加上适当的情景创设,学生既动情又悟理,超越了任何空洞的说教。所以说,家庭对象资源的利用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充分把握课堂生成资源

教师和学生虽然可以相对独立地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许多课程资源就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的。这种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也就显得宝贵而有意义。

《绿色小卫士》一课,根据教师的预设,与学生了解了城市每天要产生一万多吨垃圾后,一个学生的迷茫“这些垃圾究竟有多少呢?”触动了教师,教师据此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一起与学生动笔算算,运走这些垃圾需要用多少辆汽车?结果学生从具体的数字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太多了,要想方设法减少垃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及时地捕捉了教学中的生成,并由此展开精彩的教学对话,充实了教学内容,交流了彼此体验,最终达成了目标。由此可见,教育智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课前的备课多么充分,而更多地展现在课堂的某个瞬间,敏锐地捕捉并利用始料未及的困惑、质疑和发现。这样的教学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这也同样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洞察力,学会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并在倾听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然后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

七、充分拓展学生内在资源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到:“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以学生发展为落脚点的小学品德课程,应该重视学生生成的资源。学生在生活阅历、兴趣特长、个性差异有差异,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方向、理解深度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值得注意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开发师生群体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互相激发思维火花,使这个资源天空越照越亮。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机会,调动学生的智慧和才能,与教师的智慧和才能进行互动补充,实现资源的升华。

总之,生活中到处都有小学品德学科的课程资源。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强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以敏锐的眼光去探寻,用开放的心灵的发现,真正成为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创造者”,把小学品德课堂演绎得更灵动、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顾瑾玉、左梦飞.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2、宋祖建、丁心镜.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论[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3、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胡玲.品德与生活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