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自由空间”理念下教师介入区角游戏的时机与策略研究 顾宙华
“自由空间”理念下教师介入区角游戏的时机与策略研究
无锡市梁溪区崇安中心幼儿园 顾宙华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区角游戏是孩子们探索的天堂,在“自由空间”理念引领下,我们的区角游戏努力摆脱“教师掌控”的游戏状态,把时间、空间以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选择游戏内容,用自己所特有的方式获得经验、感受愉悦,从而创造性、个性化地自主发展。
教师,是除了家长以外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自由空间”中的教师,是游戏中的一员,不再控制和驾驭整个游戏;从儿童游戏的彼岸退到儿童的身后,相信每个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会学习、会沟通的学习者;尊重儿童的兴趣、思维和学习方式,成为与儿童共同游戏的“玩伴”,和儿童一起享受游戏的愉悦……那么,在游戏中如何避免成人过度的外在干预?教师何时应该介入?怎么介入?这都需要教师依托观察、及时捕捉;适时等待、合理取舍;开放引导、灵活推进。
一、依托观察、及时捕捉。
观察,在百度百科的释义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教师把目光转向幼儿,这就意味着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游戏。例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充足、合适?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游戏中幼儿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丰富哪些经验?……
片段一:区角游戏开始了,木工坊中,瀚瀚戴着护目镜和手套,一手握着羊角锤,一手捏着钉子,用力地敲着。突然,瀚瀚停了下来,低头从侧面看着扎入木板的钉子,“哎呀!钉子弯了。”瀚瀚放下锤子,用手掰了掰,钉子纹丝不动。有扶着钉子敲了几下,有把木板侧过来敲,可是钉子似乎歪得更厉害了。怎么办呢?瀚瀚停下来推上护目镜想了一会,“还是把钉子拔出来重钉吧。”瀚瀚嘟囔着,并试着把材料侧过来、反过去地敲,头上的汗珠顺着发丝滴落下来,钉子出现了一些松动,但还是弯曲着钉在木板上……
“我看到我爷爷是用锤子的另一边拔钉子的,就像这样,把钉子卡在缺口的地方。”一旁的卜晟皓边说边用锤子的另一头卡住钉子。“我来,我来试试。”瀚瀚大声说道。一手压住木板,一手握住锤子的手柄,用力向上拉;不断转动锤子……又是一番尝试,钉子终于拔出来了。瀚瀚高举着钉子,汗水流在满是笑意的脸上。
片段一中,瀚瀚遇到了一些困难:怎样把钉子敲直?怎样矫正钉子的角度?怎样把钉子从木板中取出?带着这些问题,瀚瀚在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即使感觉很累,头上急得冒汗了,也没有放弃。当卜晟皓向瀚瀚提出新方法时,瀚瀚欣然接纳了他的建议,不断尝试新方法,终于获得了成功。通过细致地观察,我们看到了瀚瀚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以及想办法克服困难的努力,也让其他人分享到“只要坚持、不怕困难就能成功”的深刻意义。
有人说:“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观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幼儿的一扇窗,让我们获得来自儿童的经验、情感、能力、兴趣、个性等多方面信息,了解儿童当前的游戏状况以及行为的真相。只有基于对幼儿的真切观察,才能看懂儿童的游戏,并通过分析和解读儿童的行为表现,真正发现其在游戏中的“WOW”瞬间,从而顺应儿童的游戏需要。
二、适时等待、合理取舍。
有人说:慢慢来过,你会发现,下雨之前的天空是怎样泼墨似的一点点变了颜色;慢慢来过,你会读出,书中某种匠心独具、妙不可言的情愫;慢慢来过,你会听见,饱满的雨珠在雨伞之上肆意地蹦跳组合成一首行云流水的歌;慢慢来过,你会看到,墨滴落入水中漾开美到惊艳的涟漪……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很急,急着告诉儿童“是什么,怎么做”,急着包办代替准备好一切,急着将游戏纳入到我们能够驾驭的轨道中,反而带来的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让游戏变成“演练”而缺乏趣味。
等待,让教师可以充分思考:幼儿在干什么?他有什么需求?当前的活动能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吗?我的干预会不会影响他们独立探索?若我不干预,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从而把不必要的干预降到最低。
片段二:美工区里,荃儿、烨烨和小璨正围着一只小小的纸盒。荃儿首先提议:“我们做一辆红色的苹果车吧!”烨烨随之附和着:“我最喜欢苹果了!”小璨则在一旁低着头,默默不语。荃儿说:“烨烨,你去拿四个黑色的圆形做轮子!小璨,你长方形的纸做窗户!”小璨找来一张纸和一卷双面胶,准备把它粘上。只见她蹲在地上,把双面胶拉得越来越长,中间一段已经垂下来粘在了地板上。小璨看着,有些发愣,不知该如何收拾,便向老师投来求救的目光。刚和烨烨一起把轮子贴完的荃儿,很快发现了正在犯难的小璨,连忙说:“不是这样做的,只要一点点就可以了!”荃儿及时拉断了已经被粘住的双面胶后,就手把手地做给小璨看。小璨看了,也学着荃儿的样子,尝试着做了起来……
片段二中, 能力强的荃儿俨然成了该小组中的领导人物,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彼此的工作。当小璨面临困难时,教师并没有立即施以援手,此时,教师的等待为幼儿的互助提供了机会,利用彼此间的差异弥补、促进双方共同成长。在这样的组合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等待”而不是“替代”,要在等待中抓拄时机,适时引导,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积极帮助同伴。这样,既使他们的动手动脑、语言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有“用武之地”,又培养了关心他人、耐心帮助的心理品质,通过合作让每个参与者都能体验到成功,彼此间也合作愉快。
有时,适时等待才能找寻到游戏原本的“自由”,感受游戏真实的“愉悦”,体味想象的曼妙滋味,收获创造的惊喜与幸福。
三、开放引导、灵活推进。
游戏,是一个儿童可以独立驾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儿童可以自主决定游戏的内容、选择游戏的伙伴、开展游戏的情节,分享游戏的喜悦,成为游戏的主人。而自由、自主的游戏往往蕴含着“大量的不确定”,需要教师机智地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追随儿童游戏和学习的需要,在儿童产生好奇、萌发探究时,倾听、鼓励;在儿童主动探索并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学习时,等待、适时帮助;在儿童讨论、发现时,参与、思考;在儿童分享游戏感受时,接纳、认同;在儿童兴高采烈时,悄然而退……从而推动幼儿获得更丰富的经验,使得游戏能够继续推进。
片段三:建构区里,皓皓和晟晟合作搭建的赛车轨道完工了。晟晟拿着一辆小汽车放在出发点上,“皓皓,我们比赛吧!看谁的赛车开得最远!”“好吧!”皓皓一口答应。两个人开心地玩了一会,皓皓说:“这一段旋转的轨道立起来就像过山车一样,我能让汽车开过弯道!”说着便找来积木顶住轨道,形成以个垂直的弯道。晟晟见了,也好奇地学着皓皓的样子玩起了过山车游戏。
两人来来回回试了几次,小车都无法冲上弯道,开到弯道的顶端就掉了下来。“咦?为什么赛车上不去呢?”“是不是,我们的力气用得不够啊?”皓皓使劲地把小车往前推,车子都腾空了起来,可是汽车没能冲过弯道又掉了下来。
“我知道了,是出发点还不够高,小汽车就很难冲上去。”“我来把它再抬高些吧?说不定小汽车就冲上去了。”“那就试试吧。”两人开始合作将轨道出发的一端抬放到桌子上,利用桌面与地面的落差坡度向垂直弯道开了起来。小车比之前开得快了些,可还是没能顺利通过弯道。
经历了几次失败,他们激昂的斗志备受打击。晟晟用手把车直接推上弯道,皓皓则无聊地拨弄着小车。仅此情景,我兴致盎然地走近他们:“咦?你们把起点抬高了?我也想玩一玩。”说着,我拿起一辆小车,从桌面的起点推送下去。“呀!小车开得真快,都能冲过一半弯道了!”突然,晟晟眼睛一亮,说:“如果我们把起点再抬高一点,汽车就能开得更快了……”“咱们试试吧!”你们两人齐心协力,一人用手抬高起点,一人推送小车。一次、两次……小车终于冲上了弯道。“耶,成功了!”两人欢呼了起来。
片段三中,孩子大胆探索更具挑战性的游戏,当游戏遇到阻碍,停滞不前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解决的方法,而是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进来,通过语言和行为引发幼儿的重新思考,努力探索较合适或正确的操作方法,推动小实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好的学习是游戏,好的游戏是学习。正如孙瑞雪老师所说:“你难以想象一个在自由中的儿童有多么优秀,多么善于管理自己,多么富有智慧,对这个世界有多么清晰的认识”。区角游戏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决策过程,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机会敏感性和灵活的决策能力,通过观察、捕捉、等待、取舍、引导、推进,调整我们的视角,解读孩子的内心,追随孩子的脚步,用自由的游戏点亮孩子的生命!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