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与遐想】收放之间,让学生做一个智慧的“渔者”
收放之间,让学生做一个智慧的“渔者”
无锡市山北中心小学 周俐敏
语文特级教师魏星老师曾倡导“渔场教学”,主张给学生提供“渔场”,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在主动探索中获得“鱼”。的确,给学生提供“渔场”,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更多的时空,更多的机会。但我想,渔场开放了,是否一定就能收获更多更肥美的鱼?如果把学生的某一次学习看作是在“渔场”中的一次“撒网捕鱼”的经历,手中举着渔网的学生,将这张网放到什么程度,又什么时候收网,将直接关系到劳作的收获。
记得在教《三顾茅庐》一文时,我直接让学生从“品读小说人物”这一方面展开学习。没有按照文本的叙述顺序亦步亦趋,而是大胆地把学生“抛入”颇有阅读空间与思考空间的比较开放的“大渔场”。学生“网”到了文本中直接描写刘备三顾茅庐时一些举动的句子,然后就开始收“网”——“‘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说明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尊重”“‘轻轻走进去’,说明刘备不想打扰诸葛亮休息”“恭恭敬敬站在草堂等候,也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说明刘备求贤若渴”。你看,学生没有撒“空网”,将“尊重”时时挂嘴边,甚至有同学把课前预习时在《课课通》上学到的新词“求贤若渴”都用上了。这些套“高帽”似的答案标准极了。但这些收获够分量吗?学生这张网张开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半里多路,相当于绕我们学校操场的三圈。如果你是张飞,看到刘备还有那么长的路,就下马步行了,你肯定又会怎样嚷起来?刘备又会怎么说?”“怎样站才是‘恭恭敬敬站’?你能演一下吗?就这样站,站了多长时间?刘备‘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等了一个半时辰,而要分成两句写?如果诸葛亮不醒来,刘备还会继续这么‘恭恭敬敬’站下去?同学们课外读过《三国演义》了吧,你一定知道刘备先前的经历,能结合着谈谈吗?”在老师追问与诱导中,我们再来看看学生这次“收网”时捕到的鱼——“大哥,打马上山不是更快吗?”“你是皇叔,他只是一个草民,用得着下马步行吗?”“下马步行才能表现我的诚意,再辛苦也值得。”“打马上山会惊扰先生的。”“诸葛亮大名鼎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应该下马步行表示我的尊重。”“等人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把时间分成两句,进一步说明等的时间长,也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就这么恭敬地站着,一定很累,但刘备绝不会放弃。”“刘备会想:不管等多久,我都会等下去。我现在,只有刘表送给我的一块小地方,我急需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为我出谋划策”……
这次学生“网”到的还只是那浅浅的一层吗?不!四年级的孩子在想象中与人物对话,在思辨中走近人物,并借助生活的经验与课外阅读的收获走到人物内心深处,用自己朴素的带着感性又带着理性的学习方式理解什么是“求贤若渴”,又“渴”到什么地步。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文本中的一些知识,他们的这种品读人物时特有的学习方式也将被他们带到以后的课内及课外阅读之中,因此潜移默化的还有一个“渔者”智慧的“捕鱼之法”以及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学习智慧的开启。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并不高,他们所能一下子看到的或许就只有表面那浅浅的一层“鱼”,而教师所要做的是能让学生把手中的网撒得更开些,更深些,在更激荡的水流中获得一种向上的“拉伸力”,收获潜藏的“肥美”。
当然,学生手中的这张“网”放多大,多深,也是艺术,教师的引导不是面面俱到,学生手中的“网”只有这么大,硬要强拉开,“网”会破,“鱼”也不会来。所以,那么多描写,其实只重点引着学生“撒了”两处——“半里多路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着”,表面风平浪静,背后风景无限,这种风景凭学生的能力,完全能智慧地捕获。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