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王勇燕

【摘 要】当前小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存在不少问题:阅读书目选择缺乏科学方向性、学生阅读兴趣缺乏持久驱动力、阅读过程检测难以多元可视化、家长缺乏优质亲子共读的意识等。要解决上述问题,不妨借力信息成果,解决课外书目选择问题;依托多样活动,激发学生持久阅读兴趣;利用多元手段,可视评价阅读过程;搭建网络交互平台,加强家校阅读沟通。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策略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语文工作者的重视。对小学生而言,阅读整本课外书能为他们积累大量语言素材,对提高其语文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笔者经过观察、调研,发现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方面尚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笔者也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利用互联网来提升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质量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下面笔者就自己对以上两方面的发现作简单阐述。

一、当前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书目选择缺乏科学方向性

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浩如烟海、层出不穷,如何选择合适的书籍,对于学生、教师、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学生更是因为认知经验不足,故对书籍的良莠缺乏辨别力。当前不少女生偏爱童话、网络小说,男生沉迷冒险、漫画、爆笑类读物,这些书籍内容粗俗、文字粗糙,不仅浪费光阴,而且有些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1]

(二)学生阅读兴趣缺乏持久驱动力

当前流行的不少电子读物音画传播快捷,对学生有着强烈的视听冲击,带给学生的快感是纸质书上的铅字所无法给予的。大部头的经典名著不仅字数惊人,而且人物繁多、关系错综复杂、情节多线推进等,所以完成整本名著阅读更周期长、难度大。又加上教师和家长在他们读书环境的打造上“缺力”,读书过程的监管上“缺席”,读书方法的指导上“缺招”等,所以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动力不足。

(三)阅读过程检测难以多元可视化

笔者学校无专门的阅读课,教师只能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这就难以保证阅读指导的常态化和序列化。即使有些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尝试着通过“一篇”把学生引向“一本”,但在指导形式上,也迫于教学质量压力、课内教材任务、语文课时等的限制,一般只注重开始的“导读”和最后的“交流或展示”,而对整本书阅读过程性监控尚未形成系统性的长效机制[2],也基本没有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等,所以布置的课外阅读任务很多是呈泛化、虚化、浮华的状态。

(四)家长缺乏优质亲子共读的意识

虽然学校努力呼吁家长重视“亲子阅读”,但实际上,笔者学校的家长仍缺乏优质的亲子共读意识,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家长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素质教育观念,过早扼杀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另外,他们自身的阅读素养偏低,不能成为子女的阅读榜样,很少能与学生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更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把关和提升。

二、依托网络资源探索小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让我们步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尝试以海量的网络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寻促进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质量的策略。

(一)借力信息成果,解决书目选择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成果,通过互联网搜索、手机阅读软件推荐等方法都能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阅读书目,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不少语文教育专家都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用于传播思想。这些文章为一线语文教师推荐读物给孩子提供了参考。如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教师2018年1月19日就在他的微信公众号“祖庆说”中推送了《张祖庆:关于儿童阅读书目及系列文章》。

利用手机阅读软件来“融合”书目,也是解决书目选择问题的一个途径。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阅读软件“悦读悦乐”为例:该软件通过综合性的社会调查、大数据统计和权威专家建议,采取的是“1+N的模式 : “1指阅读专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类分级制定了“一套”小学六个年级每年级200本左右的推荐书目,保证了书目的“权威性”;“N指支持自主选择的若干书目,实现了书目的“自主性”。

(二)依托多样活动,激发持久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周期长、难度大、任务重,很多学生在没有明显的外部诱因的情况下,是很难坚持完成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托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来为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更大的动力。比如“悦读悦乐”软件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引入“竞赛”“游戏”“晋级”“奖励”等元素,采取小红花颁发、积分激励、身份晋升奖品兑换等形式,还为学生提供“书香校园”线上与线下互动的阅读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有声读物、网络链接、影视资源、博客空间[3]等,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来为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持续的驱动力。如教学《三打白骨精》时,笔者在课堂上截取并播放《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借助演员的表演来感受人物鲜明的特征、情节上的引人入胜,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整本《西游记》的欲望;又如教学《王冕学画》,笔者推荐阅读《儒林外史》,并以一个月为期,让学生每天都在自己的博客空间或丰富、或简单地记录并分享自己阅读此书的心得体会。分享的快乐强化了他们阅读的愉悦体验。在月底,笔者组织了一次博客访问量的评比,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在竞赛的浓厚氛围中为后续的阅读获得了动力。

(三)利用多元手段,展开评价阅读过程

信息时代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评价工具,让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变得可视化。笔者在教学《笔者和祖父的园子》的时候,通过网络链接的形式,向学生推荐阅读《呼兰河传》。课后,笔者尝试跟进学生的阅读过程:第一,让学生每天选取自己当天阅读到的任意简短的片段,在班级群发布朗读的小视频。笔者针对小视频提出改进朗读的窍门,并动员大家互相评价。第二,在“悦读悦乐”上进行阅读测评。学生结束阅读任务,完成了软件上经过筛选的、专家为《呼兰河传》这本书量身定做的“分级阅读测评题”,同时还完成一篇读后感。笔者通过系统提供的学生阅读能力分析报告,剖析学生阅读此书的状况,并提出对策建议。这样一来,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一目了然,增强了学生阅读过程的“可视性”,较好地解决了阅读效果的检测问题。第三,设计一次“美篇”,通过“美篇”软件介绍萧红与《呼兰河传》,要求学生图文并茂地概述作者与作品梗概,以此当成一次阅读效果的后测。这样的阅读评价,时代气息,又符合学生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因而受学生们的欢迎。

(四)搭建交互平台,加强家校阅读合作

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构建一个阅读共同体,是有效促进家庭亲子阅读整本书的途径。2016年4月,周益民等发起 “百班千人”共读活动 ,带动一大批家长加入到共读一本书的行列。

笔者也曾倡导低年级语文教师招募一些“故事爸爸”、“故事妈妈”志愿者,但是志愿者们在学生上课期间一般都在单位工作,不可能让他们请假来学校为孩子们讲故事或参与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所以我们的老师建议他们通过群视频来向其他人分享他们在家里的的亲子朗读情况。有时候,笔者也会邀请志愿者录制一个讲故事的视频,利用课余时间和班级里的孩子一起观赏、评议

为了提高家长群体的阅读指导水平,我们的低年级青年骨干老师还特意开展了三期“故事老师教你讲故事”活动,邀请这些低年级的故事爸爸、妈妈进校园,以讲故事现场观摩、微讲座等形式对他们进行一系列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以交互性网络平台为依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校之间相互构成阅读“共同体”。

“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尝试借助信息化科技成果,将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推向线上共读,打造阅读共同体,营造学生“阅读场”,从而使得他们对整本书的阅读从无意识地、随意地阅读,走向有意识地、精细地“悦读”!

 

【参考文献】

[1] 邵兰飞.将“悦读”进行到底——笔者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5(12):33-34.

[2] 张艳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3] 刘超凡. “互联网 +”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J].黑河教育,2017(6):85-86.

[4] 读写狮. 第七期全国“百班千人”读写活动入选名单.[EB/OL]. http://mp.weixin.qq.com/s/Qriimq9xkxsHPiJG_X4NvA,201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