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马丹丹
文言文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其与学生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距离感,对于学生而言是完全陌生化的,有些文章又比较晦涩难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较其他的文体而言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在当下的文言文教学中,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少教师为了迎合中高考的指挥棒,在教学过程中不得已而进入了一种现实的教学模式——“考什么教什么”,“什么常考就重点练什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提问,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只有答题的应试技巧在不断地强化训练中有了质的飞跃。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显而易见,现今某些老师的教学模式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不符的。
在这样的现状下,深度学习刻不容缓。深度学习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理念之一,已经成为教育界学者们重点研究的理论。
深度学习是一种典型的建构式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等。深度学倡导深入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注重教学内容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匹配性。我国学者黎加厚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这里,我基于深度学习视角来探讨文言文教学的问题。
一、文言知识体系的联想与建构
“联想与建构”,既指学生学习方式的样态,也指这样的学习方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学习对象)。
学生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杂乱无章,零碎的,而是系统化的、有逻辑关联的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去参与当下的学习,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学习《出师表》一文时,因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一些赞颂诸葛亮的诗歌也是略有了解,在导入环节,我就设计了使用陆游的《书愤》以及杜甫的《蜀相》两首诗进行导入,引出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个人物,并顺势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诸葛亮的生平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出师表》一文时,最基本的还是一些字词解释的梳理上,许多的字词解释学生是可以通过“组词法”来解决的。所谓“组词法”,就是指当我们在一篇陌生的文言文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字,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代入文章中,联系文意理解。例如,《出师表》中有一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其中的“然”字,根据组词法可以组词为“然而”,联系上下文,前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交代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文交代的是现今的主观形势,两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转折关系,因而将“然”字译为“然而”是合理正确的。
二、文言知识学习的本质与变式
关于如何处理学习内容的问题,深度学习理论给出的答案是“本质与变式”,它要求“学生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去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去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分辨出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区别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学习内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不应该是通过教师填鸭式的讲授,那种文字式的描述,而是要以自己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质疑”、“探究”或者是“归纳”、“演绎”,或者是“情境体验”等,让学生对自己正在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加工,与自己正在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灵魂联系。
例如在教学《陈涉世家》的过程中,学生在学完文章的最后,往往会提出一个疑问,文章的详略究竟是如何安排的。因为文章展现了陈胜此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英勇善战,二是领导才能。《史记》作为一部纪传体史书,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陈涉世家》中,司马迁主要想要表现的是陈胜的领导才能,因此他花费大量的笔墨描绘了陈胜在起义前的准备工作,例如舆论准备以及人心的把控。如“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胜起义后,更是说出了石破天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言论,进一步鼓动了人心,为起义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这一部分对塑造陈胜优秀的领导才能方面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详写。而关于起义的征战过程,作者仅仅用了“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短短几十个字就交代完了,非常简略。因为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能展现的是陈胜的英勇善战,而这并不是作者主要需要展现的方面,故略写。学生对于详略有了这样的质疑之后,在以后的其他类型的文体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对学习的对象主动进行深加工,提高学生的智慧水平。
三、文言知识内容的迁移与运用
所谓“迁移与应用”是指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深度学习理论中说“‘迁移’”是经验的扩展与提升,‘应用’是将内化了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的过程,也是将间接经验直接化、将符号转为实体、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知识活化的标志,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它需要学生有综合的能力,创新的意识,并通过迁移与应用将这种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学习的新知识并不仅是为了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学会迁移,即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不仅要学会迁移,更要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学以致用。
例如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和定语后置句)。这里笔者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为例进行说明。我们在八下曾经学过刘禹锡的《陋室铭》,最后一句话“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其中的“何陋之有”就是一句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何陋做有的宾语,正确的语序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的呢?学生在理解动宾关系的基础上才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从而迁移到其他的句子中去,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机械地记忆,“何陋之有”为宾语前置句。在九下的文章《曹刿论战》中,当学生再次遇见“何以战”的时候,根据自己对动宾关系的理解,便很容易地判断出来,这也是一句宾语前置句。
“迁移与运用“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未来要从事的社会实践的初步尝试,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的重要体现。
总之,将深度学习理论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更有意义。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真正做到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