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行知路上】突出“三个立足”,彰显口语交际育人价值

     

突出“三个立足”,彰显口语交际育人价值

无锡市五爱小学    王卿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小学生具备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不仅对语文学习,而且对其思维、智力、情感、表达和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意义。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正确理解口语交际的特性,有效组织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教学   

 

2001年7月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听说教学”到“口语交际教学”的变化,反映了语文教学观念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口语交际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相应重视。一些教师对口语交际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有的把口语交际课看成是口头作文课;有的把它当作说话技巧课;更有甚者把它作为品德教育课,以是否符合主流思想作为口语表达优劣的评判标准。如何把握口语交际的特性?如何开展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如何彰显口语交际教学的育人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要正确理解口语交际的特性

口语交际一般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面对面或通过通信工具进行交流思想和感情,或者传递信息的活动。“口语性”是口语交际的第一特性。与书面语言不同,口语具有即时性(随时发生、随时使用)、生活性(日常沟通必需)、个性化(语言组织及表达方式差异)的特点。

口语交际的另一个特性是“交际性”。所谓交际性,是指不同主体之间,以信息、意见或情感交流为目的,通过口语并辅之一定肢体动作的互动过程。这里包含四个要素,即交际主体(交际参与者),交际目的(明确和多样)、交际媒介(口头语言)、交际过程(实时互动)。

离开口语性和交际性,就偏离了口语交际的本质。正确理解和把握口语交际的特性,是教师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前提。

二、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儿童语言向正常的成人语言过渡,由‘自我为中心’的语言向社会化语言过渡,由不规范的语言向规范的语言发展”。这个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的最好时期。从口语交际入手,磨合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大有好处。

    (一)口语交际教学要突出“三个立足”

根据口语交际的两大主要特性,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三个立足”:

1.立足文本,拓展文本

文本是教学之本,所有教学活动都要以文本为基础。口语交际教本虽然很简短,有时只有一两段话,甚至几幅图画,但训练目标非常明确。首先,不同年段的培养要求不同,如低年段突出基础性和启蒙性,到了高年段则重在综合运用;其次,不同类型的口语交际训练指向不同,如介绍类的与讨论类的要求明显不同;再者,相同类型不同内容的训练侧重也有所不同,如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的《学会感谢》、《学会赞美》和五年级的《学会拒绝》、《学会请教》训练点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中切不可迷失了教学目标,任凭学生“信天游”式地乱说一气。

口语交际的文本不同于阅读教学,它一般只提供一个话题(或说话的引子),内容十分贴近生活。口语交际教学课堂应是情景化的、生活化的。离开了生活,就失去了口语交际的本源。这是由口语交际本身特性所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学会贯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拓展文本空间,向生活要素材,向生活要体验。“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语)。教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口语交际。

2.立足生本,超越自我

口语交际的主体和对象主要是学生,因此,学生在口语交际教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辅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兴趣激发、启发引导、要点强化等。

以学生为本,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为学生服务。首先,要关心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意愿。教师要时刻留意学生是否存在焦躁、畏难、恐惧等情绪。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交际氛围,以消解学生心理障碍。其次,要基于学生已有口语交际水平。口语交际教学与学生日常口语交际活动有本质区别,但又有内在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状况”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切不可为了“提高”而盲目“拔高”。最后,要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口语交际是实践课,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而不能像阅读教学那样“一人说,众人听”,把“生生互动变成师生对答”,把“交流资料变成朗读资料”。为切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采用一些方法,如问题测试、录音回放、师生互评等方式,重点强化学生“听”(用心听、耐心听、善于听)、“说”(说清晰、说完整、说明白)和“交际”(自然交流、双向交流、实时应答)的能力。立足生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自我超越,实现由自我设限、自我否定走向自信、独立的更高自我。

    3.立足语言,突破语言

    王尚文教授说得好,“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语言教学这根缰绳,要走在语言文字的大道上”。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工具,教会学生运用好这个工具,语文才有价值。而口语交际教学恰恰为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言语”规范“语言”,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进行“言语”活动时,首先做到“言之有序”,即说话讲条理,不能颠三倒四。其次要“言之有物”,说话内容具体、充实,不能为说而说,空洞乏味。其三要“言之有理”,注意吸收别人的见解,不可固执己见,强词夺理。最后要“言中有情”,不能把课堂的交际活动当作表演或作秀,缺少真情投入。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运用“非语言方式”的交际。非语言交际,“是以人体语言(非言语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身体移动、姿势、饰品服饰、发型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6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练习和实践,让学生体会到非语言交际在某些时候能达到言语表达难以实现的功能。

(二)口语交际教学要彰显育人价值

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习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挖掘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丰富学生的生命世界。

  那么口语交际教学的育人价值体现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满足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拓展精神世界的需要

孩子从降生开始,就有学习母语的需要。口语是他(她)最先接触母语的方式,并逐渐成为未来生活的主要交际工具。口语交际,既是生活必需,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通过口语交流,个体间实现信息瞬时交换、建立联系、增进友谊或达成目标。这个过程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发生的。口语交际教学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因为它是为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自然形成的,在完整意义上掌握和熟练运用口语交流的需要而生的,是为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表达自我意识、创造丰富生活而生的。

  .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思考问题或同别人交谈时是运用语言材料进行的。语言与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口语表达,是思维的外在形式。”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有助于学生发展“以言语为核心的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观察和理解外部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发展又会影响口语的表达,某种程度上为形成学生言语的个性与风格奠定了基础。当思维与表达彼此促进时,学生独特个性便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

.夯实语言和文化根基,提高综合素养

语言学家多拉在《语言教育: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人们正是通过语言更多地了解文化,反过来,又通过文化促进对语言的理解。日常口语交际活动,是学生运用语言、感知文化最频繁、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口语交际教学,为学生理解语言,识别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根据不同对象、环境、目的、内容运用适当语言进行表达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此外,在语言和文化的熏陶下,在心心相融的交流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习得了礼让,启发了智慧,培育了情感,涵养了身心,提升了人格。

总之,小学生具备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不仅对语文学习,而且对其思维、智力、情感、表达和素养的提升都有积极意义。教师要重视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正确理解口语交际的特性,有效组织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