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校园巡展】凝心聚力育“养正”,砥砺奋进续华章

     

凝心聚力育“养正”,砥砺奋进续华章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创办于2011年,是由原无锡市刘潭中学、梨庄实验小学锦锡校区、刘潭实验小学一分校、二分校逐步合并而成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无锡市首批“新优质学校”。目前,学校有57个班级,2471名学生,在编教职工166人。

 学校“养正”为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养正”学子。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荣获“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江苏省中学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无锡市平安校园示范校“无锡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无锡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无锡市素质教育实验基地”“无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无锡市学习与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等近百项集体荣誉,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传承“养正”校训

  1.“养正”引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凝聚各方力量,系统梳理学校的历史与文化,对“养正”校训进行了新的阐释。学校聘请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为全体师生撰写了《养正赋》,从“正心”、“正气”、“正知”、“正行”这四个方面阐述“养正”,要求全体师生“凡为人做事要心存良善,心怀公正、存浩然之气,弘毅之气,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行为端正,守法遵纪。”新的阐述,让全体师生对校训有了更深广的认识。近年来,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上都朝着“正”字不断前行,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三风”:校风——“求新致和、卓越质朴”;教风——“勤实”;学风——“守纪励志、尚美笃学”。

二、优化德育资源

1.丰富活动载体。学校结合“养正”校训和绿色教育特色,以“养正育德”系列教育活动为抓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加强班团队建设,不断优化班风学风;学校让每个班级亮出名片,既注重提炼班级精神,又突出美化效果,充分彰显了班级文化的力量;学校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强化团队组织建设,发挥绿色阵地作用,突显“家庭河长制”品牌效应。学校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在校园设立学生志愿岗,让学生在岗位中加强实践体验,促进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整体提升。学校重视仪式教育,规范开展学生入学、入队、入团、毕业等各类仪式教育活动,实施让学生难忘的“成长教育”。学校通过举办读书节、伙伴节、文化科技艺术节、爱心义卖、徒步拓展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成长。

2.夯实心理教育。学校是无锡市首批“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学校注重打好心理健康教育组合拳,探究和转变班主任(辅导员)群体和个体的工作现状,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话、赏识创造等行为,聚焦探寻班主任群体的成长优势,焕发群体个体生命活力。学校围绕省、市“十二五”德育课题《班主任群体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机制的探究》,以现代班集体研究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的主题研究为抓手,加强参与式活动体验提升心理资本,通过团体辅导、个体辅导、心理剧创作与表演、心理绘本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调适,带动全体班主任一起开展行动研究。近年来,9位教师获评市区德育工作新秀、能手和带头人、一大批教师和学生受到上级表彰并在各级各类评比中成绩优异。

3.注重协同育人。学校积极利用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构建大德育体系共育学生。学校与黄巷街道周边社居委,每年6月举办“绿色家庭”表彰会、共建和谐社区工作推进会,学校开设家长论坛、设家长节、班主任节、设“全员育人先进个人”,真正缔结“爱的同盟”。学校做到以社会为“面”,以街道社区为“线”,以学校和家庭为“点”,形成明晰、丰盈的育人网络。学校注重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功能,开展有意义的各类活动。假期中,教师参与校外辅导站建设,让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借助关工委、周边街道社居委、妇联、公益团队、公安交警、武警部队等力量,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推进共建活动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多名学生获评“江苏省好少年”、“无锡市三好学生”、“无锡市优秀少先队员”、“无锡市追梦好少年”等荣誉称号。

三、探索教改新路

1.“学的课堂”初现成效。“学的课堂”是学校自14年底以来精心打造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梳理了关于“学的课堂”的五条核心理念:一是先学后教,为“学”铺就助跑跑道;二是以学定教,为“学”设计最佳方案;三是“学”为主线,为“学”构划科学流程;四是“学练”融合,为“学”拓展实践路径;五是以学促教,为“学”提升师资水平。这五条理念是“学的课堂”打造的行动指南2017年9月,无锡市教科院、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近三十位教研员们在周建勋院长,魏星、钱冬明主任的带领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调研指导。通过对“学的课堂”全方位调研,进一步关注管理团队、关注学科教研、关注“教”的情况、关注“学”的情况,再次审视“学的课堂”建设,思考如何让“学的课堂”走得更远。201712月21日,以“培育核心素养、构建‘学的课堂’为主题的教学对外开放研讨活动举行,学校邀请名师、专家、同行等莅临指导,通过研讨与碰撞,坚定教师课改的决心。2018年初,在区域“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教学主张下,学校通过常态化的“同课异构”、“同题异构”等课例研究,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形成一些学科的校本化课型近四年我校中考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校本课程初具雏形。为了培养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特长和爱好,学校开设了69个社团课程。如足球、棒球、文学、劳技、历史、园艺等,每一门课程背后都是学校对教育现实的回应与探索。学校组织老师深化拓展社团内容并将之开发为校本课程。目前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有棒球、科学、《正心绿行》。作为学校体育特色的校本课程《棒球》已正常开设,2017年学校棒球队获得无锡市棒垒球比赛第一名。目前,学校充分利用九年一贯制的优势,整合小学科学,初中物理、化学、劳技、信息技术、研学六门学科,积极建设基于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培育的跨界校本课程《科学(一贯制)》,该学科现为梁溪区学科高地,《科技小制作》也被选为梁溪区区本教材。学校还进一步开发中小学一体化的棒球课程和科技课程、一至九年级的德育校本课程《正心绿行》。《正心绿行》还荣获无锡市优秀校本教材二等奖。学校依托“学的课堂”建设,使得部分学科在国家课程校本化上已形成校本做法。校本课程实施后,近年来学生在这些领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无锡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暨2017年无锡市青少年校园棒垒球联赛中,学校小学A组(软式)获第一名;在第十七届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竞赛(无锡赛区)“创意电子焊接”项目中,学校荣获中学组团体一等奖;在“金钥匙”科技竞赛中,25名学生荣获省、市一、二、三等奖等。

    3.教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学校依托“养正学院”平台和“学的课堂”建设,营造并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教科研氛围。学校引导教师聚焦课改前沿、关注教改热点、联系教学实际,鼓励老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讨、沟通和分享。学校积极开展主题教研活动。2018年初,学校邀请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魏星主任来校为全体教师做“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讲座,通过专家引领、理论指导促进教师们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

    四、提升师德师能

    1.“养正论坛”提升师德水平。“养正学院”是学校教师的研训平台。近年来,学校不定期举办“养正论坛”,形式有组织理论学习,举办演讲比赛,邀请专家讲座。四年来,“养正论坛”举办过“师德大讲堂”活动、“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读书征文活动、“会欣赏的老师最幸福、最美”宣讲活动等。论坛的举办让教师在“养正”校训的润泽下,明晰各项政策法规、明确各自职能职责,确保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认可。

    2.“一体两翼”护航专业成长。“养正学院”下设“班主任素养坊”和“教学研修共同体”两个培训阵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架构,为教师多元梯级成长护航。2017年12月,学校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养,成立了“正青春·成长坊”青年教师培训平台,全体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参与,以此平台磨砺青年力量,促进学校的后备力量迅速成长。四年来,一位教师获评“江苏省特级教师”、两位教师获评“正高级教师”,7位教师获评市区教学新秀、教学能手,一大批教师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五、愿景与展望

下阶段学校将实施“跨界与融合‘梦工场体验课程基地建设”。跨界:主要包括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跨时空。跨学科是指该体验课程实施涉及不同学科的综合学习和运用;跨领域是指该体验课程实施除了初中学科领域,还包括高中拓展性课程、旅游、商贸、商务、房产等各个班课程领域;跨文化是指该体验课程实施跨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跨不同职业文化,跨不同特色主题文化;跨时空是指该体验课程实施既立足于传统学校课程,又指向未来学生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生涯,课程体验的“场域”更辽阔,既有课堂、学校,更有高一级学校、社区、家庭和社会。融合:一方面是指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实施将能实现学生初中与小学的衔接融合,又能实现学生初中与高中、职高发展的衔接融合;另一方面是指课程内容融合不同的活动主题,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不同文化的经验和智慧。“梦工场”体验课程:在九年一贯制视野下,紧扣核心素养与关键目标,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构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创造学校生活新样态,以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拥有成长的力量。主要是五大行动:(1)“主题月”德育活动体验课程群建设行动;(2)未来生涯体验课程群建设行动;(3)国家课程校本化体验课程群建设行动;(4)未来生存体验课程群建设行动;(5)心理微电影课程群建设行动。通过该项目,学校将在“课程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这四大块面实现新的突破,学校的办学水平将进一步迈向新的台阶。

刘潭实验学校地处梁溪区和惠山区交界地,大部分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对这一现状,全体刘潭人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坚守教育的“百姓情怀”,恪守“养正”校训,趁着培育建设“新优质学校”的东风,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回顾近年来的工作,学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深知,学校还需在“养正”核心文化背景下在教师培养领域、课程建设领域、九年一贯制规划领域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索与尝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学校将在巩固已有办学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发展之路,凭借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动脑筋,锐意进取,充满智慧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