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让生活之花点缀语文课堂 让语文学习更好服务生活
让生活之花点缀语文课堂 让语文学习更好服务生活
无锡市塔影中心小学 杨洁
摘要:生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语文课程是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学习的不竭动力来源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现教育与生活、教育与人生、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统一与协调,对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活;语文;教学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他很早就指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从个人角度来说,承担着教给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生存技能的任务;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对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全面发展担当使命。这样的教学目的,体现了语文对一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巨大作用,既要丰富人的内在生活,又要提升人的精神。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一、语文教学繁殖于生活的土壤之上
1、最大的学习兴趣来源于生活
陶行知认为兴趣是成事的关键,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成效愈著。爱因斯坦也曾经说:“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们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任务去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而言是最有意义的,因为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有快乐、满意等积极情绪伴随,乐此不疲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需要创设生动的情境。情境可以是音乐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先创造情境,带进教室一杯水,让孩子帮忙出主意:怎样才能喝到这杯水?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七嘴八舌讨论方法:倾斜杯子,动用吸管,挪用盖子……然后我话锋一转,乌鸦用了怎样的方法?为什么它没有想到和你们一样的方法呢?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且高效。情境也可以是问题的,如教《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让学生在读完课题后质疑:小画家是谁?为什么小画家要在雪地里?它画了怎样的图画?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随着课文的层层展开,学生们了解了小画家就是不同的动物,动物的脚印不同,所做的图画也不同。课后,孩子们兴致盎然,还去找了其他的画家,“画”了其他的画作。与生活相联系,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2、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重演生活
爱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常常在学习中不自觉地加入动作和表情。而表演他们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故事,回归生活的真实,就更加乐此不疲了。“口语交际”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利用学生爱表演的天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前提下进行说话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我的玩具》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带来家中最喜欢的绒毛玩具,说说自己生活中的和绒毛玩具玩过家家的经历,再让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补充。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起来非常活跃,使用的语言也特别丰富,口语交际能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也变得更加生动,教学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
3、个性发展在生活亮点中得以呈现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方法多样化、个性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学有所长,感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释放,这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每一一个个体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有的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强,有的钟情用画画来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有的擅长用语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如布置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在教学《家》这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作业:喜欢朗诵的小朋友可以回家配乐朗诵,录制成抖音发在班级群里;喜欢画画的的小朋友可以用图画表现出不同动物不同的家;喜欢写作的小朋友可以当回小诗人,续编这首耳熟能详的儿童诗。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了作业,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发展。
4、感悟思想在生活体验中升华
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并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体验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在教学《拔萝卜》时,我引导: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像老公公这样的难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孩子们立即联系刚刚过去的慧学周,想起了变废为宝的小制作。“我让家里的大人来帮忙了!”“我让小组的同学帮忙了!”“老师来给我解决难题的!”我紧接着抛出问题“他们帮你做了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回答:“爸爸帮我抠洞。”“妈妈帮我缝线。”“老师教我方法。”
当孩子们不无骄傲地说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相机点拨:“合作和团结可以帮我们解决难题,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地走向成功。”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懂得了合作团结的道理,将课文的中心在生活中得到了升华。
二、在生活中传授语文元素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正如朱熹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只要注意留心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人和事、眼前的景和物,这就是语文学习。例如,学生在街上看到的牌匾、广告牌上有不认识的字,就能问问身边的家长或回去请字典帮忙,这样就能扩大识字量。周末,学生随家长逛超市或集贸市场,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各人不同的买卖技巧,这就是一种生活,学生只要稍加思考,就能体验到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观看一场足球比赛,看到的是充满汗水和激情的狂热的体育生活,受到的教育是顽强拼搏、勇于竞争和向生命的极限挑战。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或广告,上网浏览,旅游等,通过这些文化娱乐生活活动,学生可以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学生最平常不过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无比关爱,爸爸妈妈对他们的期望和鼓励,这无不体现着家庭生活的温馨可爱,如果能诱导学生稍微在意一点,他们肯定是感受颇多。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倾听大自然花开的声音,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审美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感情也会随之变得细腻丰富起来,就会觉得生活中富有诗意,充满了爱,从而迸发出生活的激情,亲身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创造人生的价值。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语文教学生活化”,既符合语文教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又切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这样,语文教学的天地将会更广阔,语文教学的明天将会更灿烂。
参考文献:
1、沈开力《体现人文关怀 快乐学习语文——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 30期
2、付文杰《小学语文生活化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 468期
3、易兴《浅析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之举》,《东方教育 》2014年1期
4、吴兰《浅析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育创新》2014年4期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