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路上】浅谈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的实施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的实施
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朱青
摘要:创新引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儿童的创新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是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从事于创造的工作。”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有创造性发展的儿童。而问题化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有效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关键词: 陶行知 创新 数学 问题化
人类的创造,新价值的产生,主要就体现于在充满问题的世界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陶行知先生提出“每天四问”,以此来勉励教师道德品质、学习教学上需要不断进步。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敢于探索,课堂教学上敢于创新,学生才会在课堂中不断的思考,他们的思维才会得到培养。而学生的创新、创造离不开“为什么”,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也离不开问题化教学。教师问题化的教,学生问题化的学,通过实践探索在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中得到新知识。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会有成效地学,学生的创新素质也才能够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问题化教学,就是紧扣数学的本质,引领学生发现好的问题。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来解决旧问题,步步推进,培养学生形成问题化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未来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持续不断的去探索未知,成为一个有正向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人,成为一个引领发展的创新的人。本文就是从问题化教学出发,例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及问题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具体实施的几点步骤。
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情景与问题
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问题在数学教学当中的重要性。曾经教学中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着,为什么我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提问,但是一些学生仍然“没有问题”?逐渐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到也许他们不缺少问题,只是不会提问的方法,需要教师指导怎样去提出问题,并且创设适合提问的条件,让学生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数学课的教学需要解决的是学习中的“疑难杂症”。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以及他们的认知特点。在每一节课的开头先思考这两个问题:
1)、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吗?(教学设计是否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2)、对这一节课学生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是学生已经学会的?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以后还有什么需要学习的?)
从以上两点出发,要激发学生学习产生思考的动机,教师要从简单的教学情境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以往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成从学生口中提出问题,步步深入引发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一节课中:
思考:学生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吗?学生大脑记忆中这些图形的直观形象是怎样的?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化的教学获得对这些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提问:这种图形的名字你知道吗?关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你有什么数学问题?
生: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形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经历从“从体到面”直观认识这些图形,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教学时,根据课程要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积木出发,教师创设有关联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自主提出能够促进思考的问题。教学设计问题与情境,设计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需要有不同的层次,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探索,帮助学生梳理教学内容的本质问题、建构对所学内容的自我认知。
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探究与合作
所谓“教学做合一”,这里的“做”即是实践—探索—创造。学生的学习需要思考,问题化教学中,学生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具体活动对问题产生思考。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但学生的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也各不相同,所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再展开深入的思考。这样,学生在自主建构的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逐步从单一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全面思考问题过渡,经历合作建构达到高效教学。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遇到这样的题目: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是一年级下册练习当中的一道题,课堂中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思考后,又得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虽然大同小异,但也有着让我们眼前一亮的问题。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放入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中,逐步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的资源。这样贴近学生的思考,无疑更会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问题化教学以核心问题为驱动,通过逐步的探究思考,以达成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从同桌的2人合作学习到4人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思考多样化的表达,确保学生的人人参与。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乘法计算”这一课时,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学生先自主探索两位数乘11:
(1)仔细观察算式,分别比较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2)他们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大胆猜想一下,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是什么?
(3)那是不是两位数乘11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还需要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证明。
再小组合作探究“头同 尾合十”算式中的规律:
请大家四人一组,按照刚刚探索规律的过程,找一找这组算式中的乘积有什么特点?(并请学生完成探索规律的相应表格)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了思维的方法,形成相应的学习策略。学生明确了观察比较、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规律这一探索规律的方法,通过探究出的方法,合作探索发现这一类算式都有着某一规律。这样,学生在计算中,在锻炼自己计算能力的同时,也会展开一些思考“这些算式是否也有着哪一种联系?我能从中发现哪一种规律?”幻化为生活中,也学会用思考的眼光来看待日常发生的事物;与人交流、合作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表达自我的想法。
三、“行动”是教育的开始,“创造”是教育的完成——总结与延伸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对问题产生思考,解决问题抽象出一般规律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探索的过程。反思和总结所学的知识,形成思维架构,让学生获得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反思的问题通常除了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整合,还应启发学生创新。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让学生从中拓展思维,朝着灵活新颖等多方面的思考。
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听到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通过这个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但是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方式让学生去思考。如:“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还想继续来解决哪些新的问题呢?”“针对这一问题,你打算怎样去探究呢?”经常进行这样的提问,不要因为问题多而感到烦恼,往往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惊喜。经常性的总结和反思,也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的架构,如今,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思维导图便是学生系统思考得到的知识完整建构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和的积偶性”这一课,回顾反思时:
提问:同学们,我们是怎样来研究和的奇偶性的?
(通过这一提问,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
追问:研究完和的奇偶性,你还想继续研究什么新的问题吗?
(通过认识数学对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这一节课中,最后的提问让学生在掌握数学方法的同时,也为学生展开了问题思考的新视角。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还想研究差的奇偶性有什么规律?”“积的奇偶性有什么规律?”等等。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次引发学生思考:“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新一轮的学习正在展开……
这样的数学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已得到的知识又引发新的问题,展开新一轮的思考与交流,学生的学习持续地发生。学生问题化学习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大循环中增强着,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伴随着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着,看待世界的眼光也具有着正向的批判性。这样的学习具有着深刻的现实价值,让我们的学生存在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数学问题不断涌现在课堂上,教师也要跟上孩子学习的步伐。作为教师,来问一问自己每天有哪些进步,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探索、学习汲取教育道路中前进的力量,让智慧的教师教出创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人民出版社,2008.
[2]李云萍.绿满课堂——初中数学绿色课堂构建点滴谈[G].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8):93-94.
[3]袁萍英.创情境重实践授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的实践研究[G].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64-64.
[4]蒋建峰. 中小学衔接教育之我见[G]. 《考试周刊》,2016(57):169-169.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