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市”:跨越世纪的生活德育智慧传承\宋慧琳
“东林市”:跨越世纪的生活德育智慧传承
无锡市东林小学 宋慧琳
[内容摘要]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校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了儿童自治机关——“东林市”,曾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今天,“东林市”自治组织的先进理念和举措无疑是学校教育重要的源头活水。本文笔者对学生发展问题进行剖析,对学校德育现状进行反思,进一步寻求瓶颈破解途径,着力贯彻新时代育人要求,赓续百年东林文化精髓,于瓶颈关键处搭建生活德育的提升通道,建构当代“东林市”,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生活素养”的提升。
[关键字]学校德育现状 “东林市”当代建构 家国情怀 生活素养
陶行知先生博大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笔者对学生发展问题进行剖析,对学校德育现状进行反思,着力于传承百年东林文化精髓,不断深化学校生活德育研究与实践,推动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接班人。
一、反思学校德育现状
1.剖析儿童品德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国民的道德水准却没能同步提升,小学生的品德现状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01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在人生偶像选择、劳动习惯、诚信、公共文明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除此以外,青少年道德生态中“知行分离”的问题也被教育界与社会广泛关注。钟东林等在《新时期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就指出“有些学生自律性不够强,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行为选择以自身的利害关系为准则,道德认知与行为有所脱节,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知而错行。”针对儿童道德成长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学校急需建构系统的“东林学子”培养目标,探索新型德育途径方法,创设多维支持环境等,努力实现东林学子核心品质提升的“知行合一”。
2.聚焦当下德育教育工作深入推进的需要
我校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公立高等小学堂,前身是著名的东林书院。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学校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了儿童自治机关——“东林市”,将学校视为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和意识,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如今,“东林市”所强调的“家国情怀教育”“小公民生活素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举措无疑是学校教育重要的源头活水。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国家发展和家庭建设的辩证关系,道出了中国人民最为深沉的家国情怀。2017年9月5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正式发布,再次将“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放在德育工作内容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首要位置,同时要求“德育工作不局限于德育课程,要把德育工作融入到课程、文化、实践、活动中去,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基于以上,如何转变小学生道德成长“被动发展”“知行分离”的境域,庚续“东林市”百年生活德育品牌,成为当下学校德育的紧迫任务。由此,笔者进一步深入思考,通过准确把握当下德育的核心目标、有效搭建学生品德提升通道,来寻求瓶颈破解途径。
二、寻求瓶颈破解途径
1. 在古今勾连中把握生活德育的核心目标
我校前身是著名的东林书院。书院尤以“三声三事”之对联最令人肃然起敬,这则对联充分表达了学者对“家、国、社会”事的关心,体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基于对当代“东林市”的创新设计与积极实践,聚焦“家国情怀”核心内涵,学校需要形成基于“勤毅朴诚”品格发展的校本化的东林少年“家国情怀”培育内容与序列,架构品格生长实践体系,搭建多维支撑品格生长促进平台,引导东林少年追寻东林书院文化之根,知行合一,厚德笃行,在有意义、有意思的课程与活动中健康、优质地成长,形成“心中有爱,敢于承担,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不断提升作为未来公民的“生活素养”。
2.于瓶颈关键处搭建生活德育的提升通道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做到“六个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省的教育大会也提出,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知行统一、道德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育,不断增强德育的实际效果。
贯彻新时代育人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如何于瓶颈关键处搭建生活德育的提升通道。
(1)架构新时代“东林市”
通过重新架构符合时代特质的“东林市”,促进学生自治组织和班级共同体的建设,在有意义、有意思的共同体活动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共同体素养和社会情感技能的全面提升,育养完整人格,培养时代新人。
(2)革新“东林市”组织运行机制
传承“东林市”在模拟小社会中促进学生生活素养提升的精神之魂,针对现代教育的育人要求,打造“全时空、全员、全过程”的“东林市”,变革“东林市政府”组织架构模式,调整“东林市政府”各中心运行机制,促进其“生活素养”的有效提升。
(3)开创“东林市”多维育人格局
整合校内、校外各类教育资源,打造融合“历史”与“今天”的“东林市”,“线上”与“线下”的“东林市”,“导师团队”指导与“学生干事”自主的“东林市”,“日常运作”和“非日常运作”的“东林市”,在多维资源组成的校园境域中,渐进打开学生发展的方式。
三、实践“东林市”创新发展
基于瓶颈问题突破要点,学校努力在实践中建设方向正确、内容完善、整体连贯、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当代“东林市”。
1.打造多维立体的实践空间
设计促进“东林市”学生生活力提升的空间形态,重点打造“‘东林市’历史文化馆”“东林市政厅”“今日‘东林市’网络栏目”“‘东林小市民’校外活动基地”,让学生在多位一体的育人环境中不断提升自主发展的品格。
2.架构扁平创新的实践组织
“东林市政府”是促进“东林市”学生生活力提升的核心组织。为了淡化历史上“东林市政府”的层级设置,淡化机构内部管理服务人员的层级意识,促进学生平等发展、自主发展,学校优化了历史上“东林市”的组织架构,改“东林市政府”下设的“局”为“中心”,改“局长”“科长”等“官衔”为“总干事”“干事”。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设计适合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各个促进中心。
“东林市政府”组织结构
中心名称 |
东林文化研究中心 |
美好环境建设中心 |
规则意识培养中心 |
学习能力发展中心 |
信息意识提升中心 |
生活能力促进中心 |
自主发展激励中心 |
在各个中心下面,根据“东林市”小市民的成长需要,可以建立各个活动内容丰富的小组。如“东林文化研究中心”下设“东林书院文化研究小组”“东林名人故事宣讲团”等等,促进“小市民”自主探究学校历史文化,并传播优秀文名人故事。
3. 推进层层浸润的实践活动
学校树立大德育观,即德育覆盖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贯穿学生完整、自然的整个生活;校长、教师、教工、家长、伙伴都是陪伴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项课程、每堂课、每个活动、每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育人的土壤和契机。在“德育导师教师团队”和各中心“小干事团队”的共同指导下,推进相应的“东林市”活动。
小市民体验活动:“东林市”自主研发了“‘东林市’市民成长护照”。这是一本引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手册。它关注学生小学阶段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孩子们的快乐,成功和收获。为了促进“东林市”市民的素养提升,将学校的所有的教师与员工,以及“东林市政府”各中心的小干事员们都纳入激励评价团队。评价依循“点赞卡积分”——“护照签章”——“书签兑换”——“仲夏梦想小铺奖励”的递进机制,不断促进“东林市”学生在整个生活场景中生活力的提升。
小干事体验活动:在“东林市”里活跃着一支支热心服务,甘于奉献的服务队伍,这就是“东林市政府”各个中心下的干事小队。“东林市政府”鼓励具备“组织管理力、协调力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小市民志愿者”到“东林电视台”参加竞聘演说,全体“市民”选举产生各中心的总干事与干事。各个中心成立后将在“东林市”市长的带领下,本着“志愿服务,奉献超越”的精神共同投入到“东林市”的日常管理和促进市民生活力提升的各项活动与建设之中。
四、凝练生活德育深化智慧
传承陶行知生活德育理念,学校构建起当代“东林市”,且思且行中,不断深化对生活德育的认识与把握。
1.“东林市”的生活德育要坚持做“真”德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德育是真德育,我们要从儿童真实的生活中充分挖掘德育的素材,并展开真行动,使德育的过程具体、可感、可触,从而激发儿童的真认识、真体验、真感受、真感悟。
2.“东林市”的生活德育要建构整体德育
生活是整体性的,所有生活都与品德相关,都有德育意义。从人的发展历程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贯穿人的一生,是终身德育。我们要从学生整个生活(包括校内的“东林市”,包括校外的“大社会”)出发,指向学生整个人的成长,为学生作为现在与未来的合格、优秀小公民建构育养“家国情怀”发展“生活素养”的成长序列,打造相适应的活动场域,设计相促进的丰富活动。
3.“东林市”的生活德育要在实践中发展,在生活中评价
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准则。生活德育要坚决摒弃重知轻行、知行分离等做法。围绕“东林市民成长”所开展的生活德育的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育评价都要具有实践性。从生活中找德育的源头,德育的目的,又要回到生活中,通过对学生“外在具体行为表现”的认识与评价促进其品德的发展。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