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何霞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无锡市靖海小学 何霞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教学做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真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从不知到知,从知之浅到知之深,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从理解到应用,从探索到实践,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在教学做中得到体验、培养与实现的。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教会学生“做数学”。
关键词:计算、感知、分析、有效
陶行知先生提出过“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这里的“教”指的是简单的传授和以讲为主的灌输,而“做”是指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亲身经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享有足够的亲身的时间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理论探讨的深入,人们对教学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建构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活动,包括观察、操作、思考推导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应把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学习数学的认识支柱。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和亲身操作、实践的机会,留给他们探索的时空,使他们能够真正地从事“做”数学活动,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深刻的表象,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真正地理解、体会、感知和内化,决不能“压缩”这一过程。因此,在近阶段的教学中,本人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做”上教,提高口算教学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过程中培养数感,提高计算能力。口算教学,不能仅靠机械地重复训练,让学生死记方法,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训练中进行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再结合教师直观演示和启发讲解,真正让学生理解算理。如苏教版数学第五册口算乘法教学例3“2个23相加是多少”,让学生根据含义摆小棒。摆出2个23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摆的小棒思考:2个23里面有几个20,几个3,合起来一共是多少?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边2个20,是40,右边2个3,是6,40加6是46,接着列出算式23×2是多少,要先算2个20和2个3各是多少,再把他们加起来,从而使学生明确计算过程是20×2=40,3×2=6,40+6=46。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各个数位上乘积都不满十)的口算过程和方法,接着提问学生,“2个23相加是多少”还可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并把想的过程填写完整。并在教学完例题之后,紧接着出一组题,如12×2、21×4、32×3等,让学生口算,并要求说一说口算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及时巩固和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口算方法,让学生实际操作,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对口算过程有个感性认识,既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解,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二、 “做”上学,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基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思维的起点、智力的源泉。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他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 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老师按住头,把知识硬灌给学生、硬喂给学生,是学不成的。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课前利用晨练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赛跑(共5圈,每圈200米)数学课开始,让学生说说这次赛跑的感受。学生七嘴八舌,最先跑完全程的感到非常自豪,也有喊苦叫累的。这时候老师说:“不管怎样辛苦,老师都要祝贺你们!你们都能跑完全程。你们知道自己跑了多少米吗?”“知道,200×5=1000米。”这时老师告诉学生,1000米还有一种表示形式,即1000米=1千米.”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学生异口同声“知道了!”有的学生还说:“不就是围操场跑5圈吗?”这样,“1千米”已在学生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这“1千米”是他们自己跑出来的。课后我启发他们巩固“1千米”的概念,估一估从学校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利用课后亲自走一走从学校到家的距离,感知“1千米”的概念,学生从课前感知→课堂深化→课后延伸,这一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建立空间观念。
三、“做”上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并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孔子曾经说过:“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思考不学习,也是无法进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有足够思考空间及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 过程和结果,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及推理能力。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例2时,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类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在例题前安排了一道准备题,即把两步应用题拆成一道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而其中的第一问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也要考虑后面的条件和问题。因为根据“校园里有15棵松树,柏树比松树多6棵”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也可以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如果考虑到第三个条件,这里就只能提“柏树有多少棵”这个条件,通过准备题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为正式学习例2的作好了铺垫。
教学例2时,让学生将例题与准备题比较,例2的条件与准备题不同,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后,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并帮助学生看懂线段图。然后提问“根据校园里有15棵松树”和“柏树比松树多6棵”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求出来再怎么办。让学生按照前面已学过的分析方法自己来分析这一道例题,并能连续进行分析,分析完以后再说一说这道应用题分几步计算,每一步求的各是什么。列式解答后,再指名学生说一说分析的过程,最后,教师简要概括解题思路,从题目的已知条件想,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考虑可以先求什么,怎样求,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第三个已知条件想怎样求出要求的问题,解答完后,教材通过想一想提出两个问题,都是改变例题的第二个条件,,形成一道新的应用题,启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综合思路来分析解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及认真审题,认真分析的习惯。
四、“做”上练,提高计算过程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再次受到关注,除了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还要使数学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个性化的活动过程。在教学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让学生说出被乘数、乘数末尾分别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怎样列竖式计算,对简便算法与一般算法进行比较,并区别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铺垫,当例题出现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算式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计算,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选择计算方法灵活多样。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样的计算结果,让学生经历解决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计算过程,同学们之间取长补短,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教学做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真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操作,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翁。这样的学习不仅有效,而且更高效。我愿和我的学生一起践行“教学做合一”,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