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微课程实施\祝玲英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微课程实施

无锡市太湖实验幼儿园  祝玲英

【摘要】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他的生活教育观,指导我们在丰富的生活经历引导孩子学习与发展。微课程是指生成式的课程,体现幼儿主动式、体验式、整合式的学习,同时微课程小而灵活,实施过程生动有趣,更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本文是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进行的微课程实施。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微课程 微课程实施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深入植根于每一位教育人的心中。其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他的生活教育观,指导我们在丰富的生活经历引导孩子学习与发展。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幼儿园预设的一些课程已不能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在幼儿的游戏与生活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故事、感兴趣的话题、突发状况现象等情况发生,那么为了顺应儿童天性、追随幼儿需要,我园微课程实施由此诞生。微课程是指生成式的课程,体现幼儿主动式、体验式、整合式的学习,同时微课程小而灵活,实施过程生动有趣,更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那这种生成式的课程只是追随孩子的兴趣、漫无目的地开展一个有一个的活动吗?教师怎样从关注幼儿缺什么到关注幼儿有什么?它让什么样的学习在可能在发生,下一步学习的可能和机会又在哪里?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领下,我们踏上了微课程的实施之旅。

一、微课程实施在常态生活中自然发生

新学期幼儿园给每个班级新发了自然角的种植盒,孩子们餐后散步时,发现了这个小秘密,乐乐问:“老师,这些盒子是干嘛用的啊?”“这是给我们种植物的,你们想在里面种些什么呀?”“我要在里面种一棵树!”“我要种花。”“种蘑菇!”……孩子们一个个都来了劲各抒己见,争先表述着自己的想法。以往各班自然角都是种常见的大蒜、青菜等蔬菜居多,很少中水果,孩子们说到的树、花、蘑菇更是难以栽植在小小的种植盆中,那他们的愿望能实现了吗?

1、“微景观”诞生

通过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讨论,以及家长分享的精囊妙计,“种植区”、“菜园子”“微景观”等名称出现了,大家一致同意用这个“微景观”来命名自然角,意思是在小小的盆景中,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完整的园艺世界。于是,小园丁们便开始了他们快乐园艺生涯。

2、种点啥好

自然角该种点什么好呢,当把问题抛给孩子的时候,他们想出了许多品种,孩子们的想法各不相同。于是大家提议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先各自把自己想种的东西画下来,谁想种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分别介绍自己的设想,最后商量投票决定。这样既给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表现、分享合作的平台,也提供了一个解决矛盾、处理分歧的机会。

3、学做小花匠

家委会积极参与活动,根据幼儿选定的品种买了花种,每一包都不一样。每一行都有“吃饭工具”,小花匠也不例外,那么种植自然角需要准备些什么呢?孩子们虽然没有亲自种植过,但是基本的生活常识知道,都能简单的说出一些常用的工具,比如铲子、喷壶等。连续几天孩子们就兴冲冲地带来了各种工具,他们天生对大自然有着某种诉求和好奇,玩水玩泥玩沙是他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从松土、挖土、挑种子、播种、浇水,孩子们无一不熟记于心。孩子们玩着泥土、玩着水,近距离的和泥土、水接触。

4、美美小园子

自然角里面终于都种好了,孩子们看着都很满意,心里充满了自豪感。问题来了:“我们的花园漂亮吗?”孩子们纷纷回答:“我们的花园有些孤单”“我们的花园很白”。是啊!种子种下去距离长高长大还有很长时间。“我有好办法,帮它穿一件好看的衣服吧,可以让它变成彩色的!”欣欣是班里最爱画画的小朋友,她的一句话,给了大家启发。于是,小小粉刷匠们就上场拉!孩子们拿起了刷子,给我们的花园来了个大变身!孩子们还给自然角增添了黏土做的动物,一个恐龙出来了,一会儿一个仙人掌出来了,一会儿一个小蘑菇出来了。就这样一个一个又一个,一个个小场景就这样出来了。我们一起慢慢等待......

从商量、讨论到实施,活动大约持续了一个多月,孩子扮演着各种角色,农夫、花匠、园丁、设计师,在自然角和教室之间跑来跑去乐此不疲,个别化的自主学习形式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在活动中,既体会到农场园丁的不易,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及享受到微景观独特之美。这个活动还将继续,我们一起等待果实的瓜熟蒂落。

二、微课程实施在打破常规中视角转换

最早以前,儿童经常被看做是较小和较弱版本的成人——更具依赖性,缺乏知识、竞争力,在这样的负面词语对儿童进行描述中使人们只注意到儿童所缺乏的能力,而忽视了儿童所具有的成长的潜力。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学前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儿童权益得到保障,尤其在近年来省课程游戏化建设内涵引领下,我们真正从观念上实现转变,从行动上积极跟进,努力去发现儿童成长的力量。我们对原有的一些常规性活动进行了重新审议,如:幼儿操节评优、家长开放活动等等,更多地学习思考如何坚守儿童立场,给予幼儿更多话语权,多方面倾听幼儿的心声,改变以往一贯的自上而下的操作样式,激发幼儿对操节、家长活动等新的认识,鼓励儿童站在自己的视角去开展属于自己的活动。

1、“谁是操王”

教师把“谁是操王”的操节评优方案设计任务交给大班幼儿,幼儿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被动参与者评比变为主动的设计者。源源说:“比赛需要有评委,谁来当评委?”吉吉说:“门卫保安叔叔平时最严格,肯定很公平!”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到保安叔叔、园长妈妈、公正不阿的家长以及小朋友自己。那操节该怎么评会更公平合理,需要可以关注哪些方面,这重新燃起幼儿对操节活动的热情。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条条记录下来,有的说要准备摄像机,有的说要看点点有没有踩住,有的说要找小朋友的眼睛有没有看老师,有的说队形是不是整齐,有的说用贴花的多少来评判比赛结果,就这样操节评比就这么如火如荼的开展了,我们按照孩子们的设计方案开展了操节评优活动,孩子们在积极、主动中了解了操节的重要性,丰富了比赛相关经验,有的孩子甚至希望每天做操都要这样干! 

2、“我的美好一天”

又到家长开放活动时间了,该用怎样的方式迎接爸爸妈妈的到来呢。孩子们设计了“我的美好一天”记录单,用表征方式展现一天的生活学习环节,让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在园一日生活,同时设计“爱心邀请涵”,主要有“说说我的进步”、“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记录我的表现”等内容,欣欣说“我学会了跳绳,我想让妈妈认识的我的好朋友萱萱,她是跳绳高手。”乐乐说:“我画画进步了,我想让妈妈看看我画的故事书。”俊熙说“我学会当哥哥了,我介绍一起游戏的小妹妹给妈妈认识”。幼儿在设计活动中敞开心扉,大胆表征,展现真实的自我。开放活动中家长也转换了视角,而非仅是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技能以及幼儿园管理等情况,而是把眼光放在孩子们的成长和表现上,邀请涵回执上亲切地记录自己宝贝的积极表现和对宝贝的建议,家长开放活动实现了孩子和家长之间有效双向互动。 

三、微课程实施在集体教学中延伸拓展

如何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引导幼儿走向深度学习,如何让课程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如何真正做到孩子在前,老师在后。这是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也体现了老师的课程意识和生成意识,更懂得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力量,做孩子需要的课程。如:在语言活动《鸡妈妈的蛋》后,孩子们对生活中常见的鸡蛋产生了的兴趣,他们说:“鸡蛋壳虽然薄薄的,但是我们也能像鸡妈妈一样保护好,不让蛋宝宝碎的!”在孩子们的提议下一次护蛋行动开始啦。

1、护蛋我有招

孩子们在护蛋活动中都想要保护好自己的鸡蛋,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方法,有的藏在衣服口袋里,有的舍不得离手,有的幼儿游戏时还不忘看看自己的蛋宝宝是否完好,遗憾的是很多小朋友护蛋行动都没有成功,在捡地上蛋壳时,孩子们发现蛋壳真的很脆、很薄。那怎样可以保护好容易破碎的鸡蛋呢,经历失败后,孩子们召开了讨论,昊昊说“要用报纸包一包”,曦曦说“应该用布来包吧?不对,用棉花包更好,棉花比较软”。除了包的方法,有没有别的方法的呢?

2、服软的鸡蛋

孩子们纷纷产生了奇妙的想法:“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蛋壳变软,不容易碎呢?”一个孩子提议将蛋泡在水里面试试,鸡蛋或许会变软,就不会碎了,另一个孩子说妈妈烧菜的醋行吗?泡在水里的鸡蛋、泡在醋中的鸡蛋会变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食堂叔叔那里取来了材料:白醋、玻璃杯等,有些孩子提出用热水泡泡效果更好。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孩子们先用手摸一摸,闻一闻,还有的小朋友拿起鸡蛋在脸上滚一滚。两个透明的玻璃杯分别倒入了水和白醋,并将鸡蛋放进去。一会儿,小朋友发现有个鸡蛋长了“毛毛”。为什么会长毛毛呢?是因为神奇的白醋?。当孩子们再仔细观察时,原来并不是长“毛毛”,是一层气泡!”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快到放学了,两个鸡蛋一点反应都没有,有点泄气了。第二天孩子们早早地来到了幼儿园,惊喜的发现,鸡蛋果然有了变化!从白醋中拿出的鸡蛋软软的,孩子们可乐坏了,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最后,一致得出结论——原来蛋壳怕醋!宝儿好奇心越来越强,在家开始了系列实验,拿来了牛奶、可乐、陈醋,她想要试试鸡蛋怕不怕这些东西......

四、微课程实施在大胆创新中成就发展

一日活动皆课程,关键在于如何追随儿童,顺应儿童意愿,在贴近儿童生活、经历、经验中促进师幼、亲子双方互动成长。在微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给予教师一定自主权,不用过多考虑单元的逻辑顺序,可以根据幼儿需要灵活多变,发现并支持儿童活动过程中一个片段的学习,以儿童独立学习为主,以教师、家长支持为辅,让儿童自发、自由、自主的活动状态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途径。

1、“亲子携手、童心义卖”活动

洋洋外公是附近祥阳老人院的院长,妈妈平时常带他去,在一次分享“难忘的事情”,她说到了老人院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亲人们不关心他们,很可怜。孩子们都想去看看那里的老人,怎么去看呢?于是“亲子携手、童心义卖”活动在七嘴八舌下产生了。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开始筹划方案,从活动的来源、活动形式、义卖物品、义卖伙伴、义卖价格、如何交易、义卖后购物分工。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图书、玩具、零食等,自制价目表,两两搭档,摆起来摊位,商品可谓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爱心旋律在园内弥漫。义卖完毕,幼儿和家委会成员汇总义卖金额,居然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前往尝试购买水果、牛奶、生活用品等,给老人院慰问与祝福,在激发爱心的同时发展了幼儿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合作分工、情绪情感等多方面能力。自此以后,老人院成为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在“六一节”那天老人院的院长给我们幼儿园和孩子们送来了“爱心育苗 敬老尊老”的锦旗。

2、“趣味制作、快乐阅读”活动

“世界阅读日”即将来临之际,幼儿园接到了比赛任务“小绘本大创意”亲子绘本制作比赛。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绘本的兴趣,开阔阅读视野,促进想象创造、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的发展,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我园设想结合这次比赛在全园作宣传动员,于是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海报,以“我的故事”或“我感兴趣的话题”为线索,通过从“做一本书”开始,从而让孩子们爱上更多的书,爱上阅读,建议家长们利用休息时间,与孩子一起制作绘本,内容以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为主,孩子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理解来想象设计画面,在家长的帮助下完善画面,附上文字说明。过程中,家长上传了和孩子一起找素材、画画、设计、制作等系列照片,通过家长群的照片传递了亲子合作、默契无比的温馨氛围画面。绘本制作完成后,在班级里进行了绘本介绍和分享,然后由小朋友和家长共同投票,评出故事有趣、形式新颖、创意独特、制作精美等特色的亲子绘本作品参加园部展览。在园部大厅展览的绘本中惊喜不断,有的绘本呈现的是小朋友自己的趣味故事,有的绘本用了立体的形式,有的绘本中还暗藏小玄机,有的绘本……早晨和傍晚,孩子和家长们在展区自由阅读,分享这些精美而充满趣味的绘本故事,成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教师们在微课程实施中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通过若干个“微课程”学习,儿童逐步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当每一个微课程实施结束后,我们能及时进行教研的跟进与反思,寻找讨论“兴趣生发点” 、“生发点包含哪些知识和能力”、“运用了哪些方法”、“持续的时间多长”、“成人与幼儿如何进行互动的,是否有效”、“解决了哪些问题”等,通过集体审议微课程的实际意义与价值,以及需要改进的问题,为后续活动提供参考或依据。在教研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改变课程观,更科学、全面、专业的解读幼儿的学习,成为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师幼互动、推进幼儿学习、形成“微课程”的重要支柱,呈现出自己是如何支持与推进幼儿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

我园微课程实施还将不断推进与深入,每位教师应更好地学习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凡是能和儿童真真切切发生关系,并发挥作用的活动,都能成为幼儿园的课程,并能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得以呈现。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季湄 冯晓霞 主编

2、《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  福建教育出版社  周洪宇 编

3、《儿童心理学  电子工业出版社 【英】鲁道夫·谢弗   王莉 

4、《发现儿童的力量》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刘晓颖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