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浅谈陶行知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刘梅

     

浅谈陶行知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无锡市梁溪区清扬幼儿园 刘梅

【摘要】

成年人往往以固化的思维和认知,以高高在上的主观意识去评价孩子的行为、思想,总以为孩子不懂、不会、不行、不能。不信任和不理解让孩子跟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逾越鸿沟成了教育最大的阻碍。孩子的创造,我们可能视而不见,这个世界便失去了灵动。孩子的灵感,可能被我们扼杀,教育变得枯燥无味。孩子的表达,可能被我们误解,沉默会逐渐凝固空气。要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请收起俯视孩子的高傲,蹲下尊贵的膝盖,把自己变个小孩子。

【关键字】小孩子 平等  关爱 公平公正 换位思考

 

【正文】

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引领教育工作者前行的灯塔,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理论坚实的基石。拜读陶先生的文集,会被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深深折服。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和思考:怎么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陶先生提倡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在教育实践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学习。

为什么要变个小孩子?
    陶行知老先生这样说:

“你若不愿变小孩子,便难免要被下面两首诗说着了。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堂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火轮?哪儿来电灯?哪儿来的微积分?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原来,若不变个小孩子,这个世界便停滞不前了,也就没有创造和进步了。

我们成年人往往以固化的思维和认知,以高高在上的主观意识去评价孩子的行为、思想,总以为孩子不懂、不会、不行、不能。不信任和不理解让孩子跟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逾越鸿沟成了教育最大的阻碍。孩子的创造,我们可能视而不见,这个世界便失去了灵动。孩子的灵感,可能被我们扼杀,教育变得枯燥无味。孩子的表达,可能被我们误解,沉默会逐渐凝固空气。要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请收起俯视孩子的高傲,蹲下尊贵的膝盖,把自己变个小孩子。

怎么才能变个小孩子?

平等,才能变个小孩子。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紧凑忙碌,孩子对世界的接触机会多而广。他们追逐时代的脚步,形成独特活跃的思维。平等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认可我们是同行者,是他们小孩子世界里的其中一员。

曾经在街市遇到班里一个活泼的男孩子,我跟他妈妈打招呼时,孩子脱口而出大呼我的大名。妈妈觉得非常尴尬,立马呵斥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要喊老师。”这个情境,同样发生在我的学生时代,就像复制的时空一样毫无痕迹的重合了。我很清楚记得我的老师很释然地哈哈大笑,并不介意。于是我也跟我的老师一样,哈哈大笑,并不介意。“老师”、“大名”,在成人的眼睛里,是不同的称呼,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在孩子的眼睛里,仅仅是相同的平等的符号,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他们会因为记得老师的大名而骄傲或者因为大呼老师的大名而愉悦。这并不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而是渴望亲近平等的一种表现。第二天,孩子跟我说:“我是因为喜欢你,才喊你大名啊。”是啊,喜欢才喊大名,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纯净,毫无杂念。我的不介意,延续了孩子对我的喜欢,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平等,这个时候,我就变成个小孩子了,我成了孩子的朋友,无话不说,无话不谈。我们会争执奥特曼和孙悟空谁更厉害,聊到臭脚丫时会一起狂笑,也会因为五子棋的输赢佯装生气。平等,敲开了孩子的心灵,也让我变成个小孩子。

又如孩子是爱思考的,当他问的问题,你无法回答的时候,你是不懂装懂还是拒绝回答?你是不耻下问还是冷眼以对呢?如果不懂装懂,孩子觉得我们在敷衍。如果拒绝回答,冷眼相对,孩子会误认为自己的问题低级无知,下次再也不敢问了。相信我们心里都有了正确的答案,不耻下问才是平等的桥梁。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查阅资料。一起追寻答案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孩子思考提问的积极性,也让我们变成个小孩子。

可见,平等是透过言行举止表达出来的,能让孩子从平等中汲取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强,也让教育工作者变成个小孩子,融入孩子的精神世界。

关爱,才能变个小孩子。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不要以为孩子不懂爱,他们能从我们的眼睛里看到爱,能从我们的拥抱里感受到爱,更能从我们的微笑里觉察到爱。爱不是单一枯燥的说教,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是能让我们变成个小孩子的神奇魔术。

小武(化名),是一个放在集体里明显有不同的孩子。小班开学时,他喜欢钻到阴暗的角落里大叫,喜欢推人,从不说话。跟他讲话的时候,他的眼睛是看着别处的。我尝试让他拉着我的衣角,我走到哪让他跟到哪里。他从抗拒到习惯。我像复读机一样反复提醒:推人是不对的。他开始自言自语:推人是不对的。有一天上课,我问孩子们:“你的好朋友是谁?”小武突然大声说:“刘老师。”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一遍:“你刚才说什么?”他依旧回答我:“好朋友,刘老师。”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刘老师是你的好朋友?”他再次半卷着舌头回答我:“喜欢我。”

让他拉着衣角的初衷,是为了维持班级纪律,不让他有推人的机会,但在他看来,是老师亲近他喜欢他的表现,因此他把我当成了好朋友,把我变成了一个小孩子。当时,我的内心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慢慢的,他经常会蹦出一两句短句子,虽然口齿不清,但这是质的飞跃。孩子的奶奶每天早上来跟我“汇报”孩子在家的种种优秀表现,眉飞色舞。

爱,就像衣角,成了我和孩子之间的枢纽,把我变成了一个小孩子。

公平公正不歧视,也能变个小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他载了一对白人母子,白人孩子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跟我们不一样?”

母亲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色彩,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到达了目的地之后,司机坚持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也问过我的母亲同样的问题,母亲告诉我说:我们是黑人,我们这辈子注定要低人一等。如果我母亲换成今天你这样的回答,我今天会有不同的成就。”

这位妈妈不因肤色产生歧视,在她眼里,肤色是缤纷的色彩,世界正因为有了色彩而美丽。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经常是“妈妈”的角色,孩子们往往是“黑人”的角色。 黑人感慨如果母亲换成今天的回答,今天就会有不同的成就。孩子们也一样,也许会因为老师的一句回答,而改变一生。

公平,可以分为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我们可以说世界是不公平的,也就是没有绝对的公平。贫困山区的孩子没有优越的物资条件和师资力量,家庭经济差距让孩子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但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可以给孩子相对的公平。不因孩子的外貌着装、性格脾气和家庭背景歧视孩子,不因孩子某一个缺点去否定他的一切。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像这位白人妈妈一样,逾越色彩界限,把自己变个小孩子,走进孩子的心。

师者,请公平公正,你的公平公正,会把你变个小孩子,更会成就一个小孩子。

换位思考,也可以变个小孩子。

有位智者说了四句话: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智者的话道出了换位思考的真谛。我们与同事朋友家人相处,要换位思考,与孩子相处,同样也要换位思考,因为孩子是社会中独立的个体,他们渴望成年人站在孩童的角度去理解和认同。

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在街上玩。妈妈一个劲地说:“宝贝,你看多美啊。好多圣诞树和礼品。”女儿反复回答:“我什么也看不到!”妈妈很生气:“你怎么会看不到呢?”女儿觉得很委屈。这时,妈妈蹲下来给女儿系鞋带,终于发现蹲下的时候除了能看到一个女人的格子裙以外,什么也看不到。

换位思考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德。能够换位思考的教育者,才能变成个小孩子,得到孩子的认同。不要总是幼稚的认为,孩子除了吃喝拉撒再没有别的烦恼。他们会为了一辆心爱的小汽车心心念念,他们会为了小猫在外流浪而伤心难过,还会为了今天没有穿漂亮裙子失望伤神。你若不蹲下变成个小孩子,你便不懂他们的烦恼,也就没法谈教育两个字。

教育工作,是寻找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难免有困惑和疑虑。师者,请试着把自己变成个小孩子,你会发现,以童心换童心,以真情见真情,孩子的世界也很精彩,那是你俯视孩子时所看不到的美景。

变个小孩子,成就孩子们,成就自己,成就教育。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周洪宇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09   P426  

2、《墨菲定律》 秋泉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年7月 P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