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主”出发 践行家园融合教育\杨亚丽 陆敏红
从“民主”出发 践行家园融合教育
——基于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开展家园融合教育新尝试
无锡市江南艺术幼儿园 杨亚丽 陆敏红
文章摘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但几千年来,中国家长都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了,家长是配角。基于陶行知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教育思想,我们从“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出发开展家园融合教育新尝试,从认知、行动中改变教师、家长,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结合实践初步探索总结出民主、科学、创新的家园融合策略,实现了家园互动和双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推动了孩子富有个性的成长。
关键词:教育民主 家园融合 创造策略
陶行知说民主是中国之起命仙丹。民主运用到教育方面有双重意义:第一,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第二,民主的教育必须办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我觉得只有做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才能实现教育的民有,民治,民享。所以民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家园共育,因材施教,发挥个性的教育。
教育民主了吗?陶老先生那时就指出学校教育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要不得的独裁作风,中国现在,自主度以至于校长教师有意无意的难免是一个独裁。因为大家都是在专制的气氛中长大,为独裁作风所熏陶。同时中国的家长也习惯了教育是学校的事的认识,所以民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
民主教育从新时代的意义上说是学校、家庭、社会融合的教育。民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民的创新造力,让人民成为民主社会的主人。创造的民主是动员全体的创造力,使每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均等的机会充分的发挥,并且发挥到最高峰,所以创造的民主必然与民主的创造有关联。
依据陶行知先生“民主的创造,创造的民主”的教育思想,我们开启了新的“家园融合教育”课题研究,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发展。现介绍下我们的做法。
一、民主融合——协同思考,共育有径
1.梳理问题:家长不应是配角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但几千年来,中国家长都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了。所以在家园融合教育中,开始时我们在每个主题中加入了一些家长、社区资源和家长助教、亲子活动。但家长还是以配角的身份参与,与其说家长不主动,不如说更多的家长是不懂教育,不会教育,教育让他们感到迷茫。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新旧理念的“战斗”:家长参与教育的意图单一,他们认为参与了就是可以来幼儿园看看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了;参与的方式表面化,如游戏观察团变成了拍客团,家长各种各样拍、晒图;家长对课程评价简单,要么都评价好,要么只关注知识学习评价,因此家园融合教育首先要打破共育中的失衡,家长是教育的合作者,不是配角。
2.共同认识:亲师幼共同成长
以往人们都认为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深刻学习陶行知民主教育理论后,我们认为是亲师幼共同成长的地方。家长、老师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互动的关系,是共同成长的经历。
但说起教育“教育是教师的事,孩子是配角,家长是观众”这种根深蒂固的旧思想不是开次家长会、举办次亲子活动就会改变的。
针对教师不放手的现象。我们组织老师进行文献学习,从学理、法理上找到了家长教育的权利和他们参与教育应该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的逻辑基础。重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家园共育重要性的内容。研析家园合作案例(看到家长的力量),老师们从内心认可家园融合教育的平等性,认识到家园是伙伴关系不是主、配关系。
针对家长常甩手的现象。我们认为孩子入园时就是家长入学时(家长如家长学校),家长入学仪式上宣誓《家长誓诺》,让家长有身份感、有角色感,感受自己的荣耀和责任。通过体验式家长会,让他们有群体感、合作感,专业感,形成良好融入氛围。通过家园不同形式的融合以及研讨、指导,让家长们带着问题来,装着想法走,留下融合足迹。许多家长通过自主阅读学习、互享交流,成为了会学习的一代父母。研究唤醒了家长的教育意识——“我”是教育者,研究建立一个“教育目标”一致的家长核心群——我们是一个教育共同体 。
为了保障教师、家长间互动、互通、互助、互成长,我们形成一套园本的家园共育制度:入园仪式制、共育学习制、共育互动制、资源管理制等等。理念引领,制度保障,我们逐渐让家长融入从被动随意化转向主动专业化,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3.民主协同:开拓共育之径
我们聚焦“家园融合教育,促进幼儿优质发展”这一焦点逐渐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区的目标一致:融入一致地优化优质育人的环境、过程,提升优质育人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融合的内在动力。虞永平在对幼儿园课程中家长参与和家长发展的研究中提到,家长是幼儿信息的提供者、幼儿活动的督促者、幼儿园课程材料的提供者、幼儿园活动的参与者、幼儿园经验的提供者、幼儿园课程的审议者和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者等。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学习等,我们对家园融合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明晰了思路:
两个维度展开。家园融合教育从两个维度展开——整合、互动维度:整合维度包括课程知识、艺术资源、融入行动、 评价考核;互动维度包括家园融合互惠知识分享、艺术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同步、课程实施系统的匹配度等。
四个步骤递进。家园融合教育从四个步骤递进:沟通——引领——合作——融入四个过程。
六个板块切入。家园融合教育从六个板块切入:理念互释,制度互融,阵地互建,活动互通、评价互动、资源互享。
这些新的认识与思路,使老师、家长有了实施价值、目标统一,同时也有了通往研究前方的“路径”、“工具”,拓展了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二、科学融合——共同转变,共育有力
家园融合教育关键词是 “融合”。围绕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我们开展了实践研究,碰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1.行动转变:家园社联手支持
有了理念的转变,家园逐渐形成了合作、融入的共同体,家园社联合给予支持。
孩子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家长的融入也是有不同水平层次的,在融入中我们建立了四个融合团队,让一部分家长先行动起来并带动其他家长:
·家长志愿团队——家长自愿报名做幼儿活动的志愿者。如参观锡剧馆的安全志愿者,新生入园的七步洗手法的卫生指导者,幼儿园艺术活动微电影制作者等。
·课程审议团:激发家长积极参与,借助家长的力量,增加课程的生活化、情境化、行动化。和家长一起,精心思考和设计主题课程活动,整合一切可利用艺术资源,为艺术活动的实施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让课程变得更丰富、更精彩、更灵动。
·环境协作团:环境不再是老师一人的事,班级环境、材料都由幼儿、教师、家长共同收集创设,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权利出发,保证环境材料及时满足幼儿的探索学习发展需要,同时也使家长逐渐改变了家庭教育的环境。
·游戏观察团(小班游戏陪玩团):部分家长参与幼儿游戏观察,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来不及观察的现状,更好关注幼儿的个性需要,同时家园一起就观察情况进行讨论,商讨思考回应策略,另一方面提升家长高质量陪伴的能力。
在携手丰富多元的团队互动中,我们努力丰实多元的家园互动活动,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幼儿的成长。
我们将幼儿园教育融于生活,融于幼儿、融于社区、家庭,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体验学习、生活、活动带来的乐趣,培育孩子良好的个性。把整个社会作为成长熏陶的教育场,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增加、资源越来越丰富。
2.成长转变:教学做合一行动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成长不是成人教会的、不是成人拔苗助长的,而是孩子在做中、学中、受教育中,自我领悟、逐渐凝聚自我成长的力量。
·“教学做”合一支持孩子探索的持续性。
我们家园教学做合一提高陪伴质量,让孩子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如:一次户外活动中幼儿不小心把链条护栏弄断了,他们自己尝试修复,用了多种方法,最后用毛根连接上了,结果在游戏中他们喜欢上了用毛根做链条。后来老师灵活调整内容,把“连接”渗透到教学游戏中,开展了连接的集体教学活动,看活动后孩子们自主探索人体游戏玩得嗨翻天,又有创意;另一方面家长们陪着孩子一起开展护栏调查活动,在调查中孩子们认识了护栏的材料、作用、创意造型等,班内针对“一米线是不是护栏?”开展辩论。依据孩子们对伸缩护栏的浓厚的兴趣,老师家长支持他们“看一看幼儿园班级哪里需要护栏?”“做一做护栏”。看,这些区域的折叠的、伸展的、椅子做的护栏还有竹竿做的能伸展的小花园篱笆护栏,个个都渗透了幼儿喜悦和自主创新。像这种“护栏偶遇”教学做合一促进成长的例子还在有很多,让孩子按自己的成长速度、成长规律健康成长。断了的护栏,成为幼儿“化事故为神奇”的艺术载体。
·教学做合一提升家长陪伴的专业性。
同理家园的融入也是在实践中总结提升增效的。家园融合教育中我们践行了教学做合一这一科学方法,让它成为亲师幼共成长的行动。
孩子在教学做合一中健康成长发展,家长的教育成长方式也是如此:他们“学”——听讲座、看育儿书、学非洲鼓、笛子;他们做——玩孩子的游戏,听孩子的心声、为孩子做表演服装道具;她们教——参加亲子活动、组织活动,陪孩子参加市区各种艺术展演活动。她们教学做合一,审议课程、参与班级微课程实施。在不断实践,自我学习、积极参与中自觉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在班级关键事件逐渐提升专业陪伴的能力。
这种教学做合一的家长融入,让家长的融合有了思想的翅膀,心中始终有孩子的发展。他们的认识变,那么家园融合的角度、策略都会有质的改变。
·教学做合一优化教师实施课程的质量。
在家长融入实施教育中家长、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孩子“学”,提升自我“学”。在研究中我们努力追求“授之以渔”。家长、教师融入的方法必须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建立在孩子的认识水平、个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在家长融入中教师、家长携手的合力让课程更鲜活生动,更贴近孩子成长的需要,优化了课程实施的质量。
教学做合一的成长过程中,孩子自主愉悦,身心和谐发展;家长老师越来越有陪伴成长的幸福感,家园的融入不仅是教育方法的携手,更是情感的共情。
三、创新共育——多元策略,共育有效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探索总结了以下家园融合教育的新途径:
1.“课程互审”
家长参与课程审议,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怎么审议?审议什么?如何组织?很多问题扑面而来。
·课程审议之前期——对家庭教育资源进行分析,确定核心群。家园课程审议一般在中大班开展。我们在教师和家长有一年以上相互了解信任的基础上,成立核心群,核心群有以下几类家长组成:1.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一定的策划能力和交往能力。2. 有一定的艺术特长、艺术资源的热心的家长。3.有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充足的时间为课程实施提供帮助。
·课程审议之过程——课程共建、集思广益。在课程审议中,班主任老师首先对一个主题或一个艺术区域进行全面介绍,大家达成目标共识。其次,课程审议逐步从艺术资源扩充到艺术课程的内容、实施方法、策略等审。家长们根据主题内容,结合自己的社会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活动资源、活动策略。当家长审议活动结束后生成了一份珍贵的课程审议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们看到了家长的热情、才气、能力、资源、创新……这些让幼儿园的课程更丰实。
·课程审议之后续——支持幼儿、有序融入。依据家园审议的内容我们一点点渗透在主题实施中,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实施后我们每个主题课程中都有家长融入的内容,如:亲子活动、家长助教、家庭体验、生活活动等家园融合内容,共同支持幼儿的学习成长。
家长参与课程审议,是课程民主的表现,幼儿园的课程审议吸纳部分家长参与,对于延伸教师的课程智慧、发现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参与课程审议,也有助于提高家长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家长与教师在观念上的沟通,形成更多的教育共识,也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发现自己对幼儿认识上、教学策略上的问题和不足。
2.基地互建
为了提高家长融入实施课程的专业性,经过家园融合,我们先后建立了家园共审议团队、家园观察团队等。这些团队和幼儿园共同携手为幼儿提供丰富感知,充满探索、选择、自由的活动场。如:
·“共筑家庭体验场”
我们的孩子很多都住在一个小区,他们有时会几家人相约在一个家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游戏,这就是“家庭体验场的”雏形。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推进,家长们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越来越关注,家长结合主题、节庆、特色活动等有计划地开展家庭体验场,灵活地融入课程实施。如,春天里,一位妈妈带领一群妈妈和一群宝贝在家里制作插花盆景,第二天教室的美工区多了一批美丽花盆;夏天里,一组人小聚排练迎六一舞蹈,妈妈做道具,爸爸做PPT背景;秋天里,闻着桂花制作月饼,送给班里小伙伴品尝;冬天里,制作贺卡送给好朋友。
一系列家庭体验场活动,一方面增进了亲子情感,另一方面还催发家长把幼儿园的环境、生态理念融入到家庭,促进家庭生态环境的转变、创设。
·“共建艺术游戏主题区”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家长们的观念也开始转变,从关注老师在幼儿园教什么变为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玩什么。为满足幼儿游戏探索需要,家长融入重点创建“艺术游戏主题区”,让其成为幼儿主动学习、游戏的地方。
如一个班的孩子由对孙悟空金箍棒的兴趣引发了“西游大‘闹’剧”的艺术游戏主题区,教师、家长融合支持他们的探索、表演、表达,孩子们自己设计了4个剧本,自己分配角色,亲子制作表演导演道具,亲师幼一起制作表演舞台,孩子从艺术入手全面发展。在共建艺术游戏主题区中:家园一起收集、制作、创设——倾听幼儿需要,满足幼儿学习、表达;家园一起发现、分享、解读——静待孩子的发展,观察幼儿艺术创意;家园一起收获、感悟、成长——家园共记录互动,努力陪伴孩子成长。
这种集科学、艺术、数学、逻辑于一体的学习探索让我们的课程就像stem课程一样具有前瞻性、先进性。
·“共架生活活动营”
家园融合教育中,随着家长课程游戏化、生活化意识的加强,她们逐步自觉成为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家园共同对课程进行生活化改造,让课程彰显生活气息,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如生活活动营案例“足底生辉”就是暑期家园一起在金匮公园开展的生活活动,孩子在生活中经历,在经历中学习发展,收获美好。
3.活动互通
家长融入,涌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活动促成长,互通延兴趣。我们把这些特色活动纳入到课程实施中,成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
·假日社区活动:植树节、义卖活动、书院活动等。有家长提供活动信息,家委会与老师协商活动的目标,家长进行过程策划和准备,撰写活动新闻。
·家长志愿活动:家长志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如参观锡剧馆的安全志愿者,新生入园的七步洗手法的指导者,艺术展演微电影制作者等。
·家长助教活动:家长结合自身优势渗透主题内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在家园课程审议中结合家长的资源、意愿及时融入课程实施,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亲子学习活动: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指导,如亲子阅读活动、亲子曲棍球运动,亲子骑车、玩沙活动。在亲子活动中提升家长指导力。
幼儿园上半年的“江南好声音”,下半年的“亲子创意节”,“暑期活动营”等在家长融入研究后,赋予这些特色活动更有价值的内涵。
家长们也组织了自己的活动:如家长合唱团、辣妈舞蹈队、绘本阅读活动。通过家长自身的学习提升活动,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4.评价互动
家园共观察、共记录、共交流、共反思,促进幼儿成长
·游戏观察团队。以往对幼儿评价都是幼儿园为主,这种评价无论内容、形式都不能全面评价幼儿的发展。在家长融入中我们邀请家长参加游戏观察,认识孩子游戏的重要性,解读游戏中孩子的现有经验,通过和老师共同分析、评价幼儿,撰写观察记录,促进幼儿的成长。这种形式尝试后,我们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指导、支持更有效了,我园的案例“家长观察团”获得了省课程游戏化优秀案例奖。
·游戏记录口袋。为了做好评价的家园互动性,我们借助游戏口袋这一媒介,让评价流动、生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自制游戏口袋,孩子把游戏中的过程、感受通过多种表征方式带回去向家长介绍自己愉快的游戏,家长了解孩子需要后及时为孩子的游戏提供材料,带往幼儿园,老师把材料运用于游戏中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需要(家长也可以在家鼓励幼儿把家中的游戏情况记录、表达,然后带往幼儿园与同伴老师分享)。如此不断记录幼儿的需要和家园的支持,直观评价幼儿的发展。
·“成长树”档案。成长树是电子评价系统中的一个记录载体,家园共同把幼儿成长的视频照片资料放在成长树的枝叶上,生动记录幼儿的成长轨迹。
5.资源互享
我们建立了“人”“物”资源库。
人力资源库有:幼儿园建立了家长信息资源库,家长们就自己的特长、提供的教育资源等汇总在信息资源库中。这些资源,我们打破年级部界限,为课程实施服务。
材料资源库有:幼儿园大资源库,年级部资源库,班级材料超市为幼儿自由的选择游戏材料服务。
陶行知说,我们有两位最伟大的教师,一位就是老百姓,一位就是小孩子。民主教育思想下的家园融合教育实质是改变教师、家长,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样一个成长过程,既是成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优质教育的需求,民主的环境,才能凝成有力量的教育。家园融合教育实现了家园互动和双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推动了孩子的优质成长。
创造的民主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方式,我们会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解放人们的头脑,双手,嘴巴,眼睛,时间和空间,给老师家长一些宽松的环境,让家园的创造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让教师、家长、孩子共同成长。
追求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我们永远在路上。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