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漫步与遐想】良人持戟明光里

     

良人持戟明光里

——忆我的古代文学老师

无锡市东林中学  於乐

 

    “良人持戟明光里”,每当看到王安石的这句诗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大学时的古代文学老师——明光老师。

    第一次看大三的课表,我只匆匆一瞥,目光所及,便被古代文学任课老师的名字给“吸引”住了——明光。当时我联想到的是王安石的“良人持戟明光里”,是沈佺期的“陪宴坐明光”,是王昌龄的“明光殿前论九畴”……不免会心一笑:不愧是教古代文学的老师哟,名字都这么古雅。常言道,“字如其人,人如其名”,我也暗暗期待着这位老师能在课堂上如他的名字一样,散发学识与人格的光芒。

    中等身材略显瘦削,典型的“学术型”地中海发式,眼镜片如同啤酒瓶底般厚实,看似漫不经心地耷拉在鼻梁上,我总担心它会滑落下来。老师喜欢大笑,尤其讲述到有趣处时,他会发出爽朗的笑声,两只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轻而易举便感染了课堂气氛,随性而又可爱,确是一种真性情的流露。

    老师讲授的是元曲和明清小说这两个章节,深厚的学术素养自不用说,从他课堂上的侃侃而谈和引经据典便可一窥究竟。因为元杂剧和南戏是舞台艺术,老师便耐心全面地给我们讲解一些基本概念与文学常识,像剧本的形态结构啊,元曲四大家的生平轶事啊,戏剧与曲艺的区别啊……然后他会从作品选中任意挑一部作品,循循善诱,指引我们自己去辨清什么是宫调,什么是科介,什么是宾白,什么是末旦净杂,以及故事的发展脉络是如何行进,总结剧中人物的个性特色,感悟思想内蕴与作者的情感倾向等。

    对于一些大家的名作,他更是讲解得细致到位,像《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中的一些经典桥段,他还会找一些知名戏剧团的演出视频播放给我们看,时不时与原作进行对比,聊聊他自己的想法,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一名好的老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还要“授人以渔”,讲究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会教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督促学生“学而时习之”。明光老师就是这样的人,每次课后他都会留下一些小问题让我们思考,鼓励我们多读作品,勤学善思,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与评判标准。

    除了课堂上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明光老师仿佛天生拥有一身的幽默,他将那些拗口艰涩的古文用直白的语言重新演绎,平铺直叙,立马摆脱了枯燥与难懂,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他喜欢称剧本里的太守为某市市长,称关系要好的两个人物为哥们,称青年男性角色为小鲜肉或者帅哥……“柳永急得跳脚,怒斥钱市长,‘你个杀千刀的,还是不是我哥们啦?我进京赶趟考,把心上人托付给你,请你关照关照,你竟然不声不响就挖了我墙角!’钱市长苦笑,‘老弟啊,你不懂我的心啊’”这是他讲解《谢天香》时的原话,配以他夸张的语调和应景的动作,让我们忍俊不禁,欢乐的课堂氛围也调动了我们的听课热情。

    当然老师也不是一味地这样“扯”,他的逗笑是为了让我们更轻松地理解文本,最终一切还是会回到作品中来,笑完了,开心了,整个作品的篇章结构也就和盘托出了,思想情感也更容易把握了。他总是用幽默感适时地“引燃”我们的笑点,“勾”起我们的兴致。整整三节课,着实令大家意犹未尽,丝毫不觉漫长,沉醉其中,乐享其趣。于我而言,只要哈哈大笑便可神清气爽,将疲惫和瞌睡抛到九霄云外。欢笑之余还能学到知识,岂不快哉!

    老师下课后喜欢和我们闲聊。记得有一次上课刚发完言,下课后他便走来询问我的名字。“哎哟,你这个姓很少见呀。”他在我身边的空座坐了下来,“孔子《韶乐》中有句话叫,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你爸妈是不是受这个启发给你起的名字啊,哈哈。不过这个名字挺好的,听起来就很欢乐,是吧?”老师就是这样,他几乎没有严肃地板起脸来过,没有一丝一毫的架子,平易近人,随和亲切。还有一次他在我们面前略显神秘地说道,“向你们打听一件事噢,你们玩手机玩得比较溜,能不能……帮我看看,我这手机,拍照总有‘咔嚓’的声音,怎么调成无声啊?”我们帮他捣鼓了一阵,“老师,这是手机自身的设定问题,没办法调成没声音的。”他无奈地鼓鼓嘴巴,不忘开玩笑:“那以后不能偷拍你们上课打瞌睡咯……”众人笑作一团。

    现在想来,还是无比怀念在文院读书的日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