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甩掉你的“小尾巴”
甩掉你的“小尾巴”
—— 一位有恋物情结的幼儿心理辅导个案研究
无锡市五爱实验幼儿园小天鹅分园 许钰
【背景】
9月开学季,新的起点又将开始!
童童是我们班年龄较小的一个孩子,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肤,长长的睫毛,像个洋娃娃,很可爱。刚入园的她不太喜欢说话,不喜欢和别人玩,而且手里总抱着一只破损的巧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她在干什么事情,总要紧紧地拽着巧虎不放。如果拿走,她便会大叫大闹,奔溃大哭。刚开始,我们总以为她还比较小,可能没有适应这个环境,但后来发现,童童似乎对巧虎情有独钟。
上课时,童童就抱着巧虎,它成了我们班第32位听众。童童的注意力及其他孩子的注意力也总是被这位新客人所吸引。
入厕时,童童就拖着巧虎,它成了厕所的“守门员”。因为童童的不放手,经常性的她会尿裤子,偶尔巧虎也会不幸的“尿裤子”。
吃饭时,童童就拽着巧虎,它成了童童的“小毛巾”。巧虎“吃相”不好,身上到处都是饭粒和汤水。
睡觉时,童童就依偎着巧虎,它成了童童的“催眠剂”。没有巧虎的陪伴,童童不但不能入睡,甚至哭闹不止。
游戏时,童童就带着巧虎,它是童童唯一的玩伴。因为有了巧虎,童童和同伴的交往也就少之又少。
种种表现,让我对童童有了新的看法——“恋物情结”。 但是是否真的是这样呢?因此决定细心、深入地去观察去了解,去探寻她身上藏着的小秘密,将关注聚焦于她。如何改善她的不好习惯?如何让她适应新环境?如何让她融入新集体,交往新朋友?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并等待解决。
【辅导过程和情境】
一、逐步过渡
(一)短暂的离身
实录一
上午户外游戏“吹泡泡”,童童和以往一样,紧拽着巧虎,深怕这位“学生”会逃课。
教师:“童童,把手里的东西给老师替你保管一下好吗?”
童童:“不要。”
教师:“先放在我这里,下课了马上还给你。”
童童:“不要。”
老师搬来小椅子。
教师:“巧虎一定喜欢吹泡泡,你让巧虎坐在这,你吹给巧虎瞧一瞧,泡泡能吹多大,飞的多高”
童童:“……”
老师起身,走进小集体。
没过一会儿,童童将巧虎放在小椅子上,开始专注的吹起了泡泡,看着泡泡飞起,她的笑脸也洋溢出了欢乐的笑脸。
这是入园后巧虎第一次离身,童童独立上课。虽然活动结束后,巧虎又安静的待在了童童的怀里。
实录二
区域活动“娃娃家”,孩子们热火朝天的扮演着自己中意的角色,而童童一个人坐在小床上,
对着巧虎自言自语,她在扮演巧虎的妈妈。可是当其他孩子找童童交流时,童童又无动于衷的坐着,充耳不闻。
老师:“童童,你瞧,巧虎睡着了,我们把它放小床上,让她睡一会,别吵醒它。”
童童看了看巧虎。
老师:“不然它太累了,哭起来,一会儿都不能陪你玩了。”
童童轻轻的将巧虎放在小床上,给它盖好了被子。静静的看着~
童童:“那它什么时候睡醒?”
抓住她主动的瞬间,老师高兴的回答她。
老师:“等你去厨房煮好饭菜,它就醒啦,你可以和真真一起煮,这样会更快些”。
就这样,巧虎短暂的休息,而童童慢慢的接纳新朋友,尝试着初次的交流。
虽然区域结束后,巧虎还是乖乖的待在童童的手里。
案例中童童的行为属于幼童恋物行为。恋物,心理学上这样解释:指幼儿由于亲子依恋缺失而产生的对某种熟悉物品的特殊偏好现象。恋物在很多孩子在2-4岁时表现为恋物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恋物行为会逐渐弱化并消失。但我们必须分析出恋物行为的原因并加以指导,严重的“恋物”行为在心理学上也称为“恋物癖”。
由于童童恋物的情节较重,我们也向她的妈妈了解童童在家的情况:原来童童父母是、是双职工,所以一直由奶奶带大,在家也是巧虎不离身,家长认为没有危险隐患,也就从来没有制止过。因此才会有入园后的种种表现。
找出恋物行为的根本原因,提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策略,帮助童童尽快改掉恋物的坏习惯,以避免其发展成为“恋物癖”。
所以初期,我们选择了进行逐步过渡。对于恋物行为,不能强行制止,而应该循序渐进,逐步纠正。通过转移注意力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让童童可以先短期的适应离开巧虎自己参与集体活动。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们发现童童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吃饭和睡觉时还是寸步不离巧虎,但是已经能独立活动和小群体的孩子进行交往。
(二)加强关爱,正确教养。
实录三
午睡时间到了,童童抱着巧虎躺在小床上,小手不停的抚摸着巧虎的脑袋。
老师:“童童,老师今天有点累,你能抱抱我睡觉吗?”
童童:“你怎么了?”
老师:“我困了,你知道我可喜欢你了,所以我想和你一起睡可以吗?”
童童害羞的移出一小片空位给我躺下,她还分给我一部分她的小被子。
我们三个就这样进行了好几次的午睡。
实录四
午睡时间,巧虎不见了。
童童很奔溃,她一边哭泣一边不肯躺下休息,嘴里低喃着“巧虎”。
老师:“童童,你怎么了?”
童童哭着:“巧虎忘在家里了。”
老师:“你很难过是不是?上次老师难过你安慰我,这次我安慰你好不好?放学了,让妈妈带巧虎过来接你。”
童童虽然不是很乐意,但是还是乖巧的躺在老师的身边说了声好。
老师就这样一下一下的安慰着她,还给孩子们讲了睡前故事。
虽然很久才入睡,但是童童终于迈出了离开巧虎午睡的第一步。
简单来说,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恋物情结最大的病根。过分的溺爱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有些恋物行为的形成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引起的。除了溺爱现象以外,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情况也会造成幼儿恋物行为,那就是情感的缺失——弗洛伊德指出:幼儿恋物行为都是其“依恋”心理的体现。有些家长缺乏给孩子的时间,对孩子的陪伴较少,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在情感上是脆弱而孤独的,只能寻找依恋的替代品。
而童童的家庭环境就是长期和父母分离,她的情感得不到满足,所以依赖巧虎的陪伴。针对这根本的原因,老师进行了第二步的解决方案——加强关爱。
通过老师的关注、老师的陪伴、老师的安慰、老师的拥抱满足童童情感部分的需求,将她的不安移出心底,用行动来代替对巧虎的精神寄托。就这样相处的短短的一个月,童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她变得更加爱发言、爱交流,脸上的表情也更加的生动,活动时也更懂得释放自己,孩子的天性慢慢的体现出来。
(三)发挥所长,培养自信
入园后,童童在自理方面有着超龄的能力:自己穿鞋、穿袜子,还会叠被子;饭后主动整理餐具,玩具柜里不整齐的玩具也是童童自觉帮忙整理的。 所以童童常常是我们班级的小小管理员,负责整理书本,管理餐后餐具摆放等等。
跟童童长时间的接触,越来越发现她是个细心的女孩子,独立性特别强,有着超常的洞察力。当然,在活动中,及时地将她这个“特长”进行表扬,不仅让她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认同,让她对自己有所肯定,并且明白自己也是别人欣赏的,不仅仅对于她有了自信心的树立,同时让同伴们也对这个沉默的小女孩进行改观,原来童童也是老师喜欢的孩子,也有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二、家园共育
教师、家长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斜街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和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针对童童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特意和童童的父母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深聊,并且也和童童父母反应了童童在园的表现:
1、对巧虎的依恋,造成童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不益融入大集体活动。
2、对巧虎过度的依赖,导致巧虎容易细菌滋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恋物情结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较容易形成恋物癖。
通过我们双方的沟通与合作,我们达成一致意见,并提出了几个家庭教育的意见:
1、请父母每天花部分时间,专心一志的陪伴童童。玩也好、吃也好、学习也好。
2、在家里,请父母也用逐步过渡方式,减少童童对巧虎的依赖。
3、每天睡前和孩子聊聊,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并及时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改变和想法。
经过一小段时间的磨合,童童虽然还是没有完全的脱离小尾巴,但是很高兴的看到,童童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更加的重视,而童童与之前相比,也更加的开朗、活泼。我们也通过童童的表现对她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引导,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效果似乎更加显著。
【效果评估】
经过近一个月心理跟踪辅导,尽管巧虎依然是童童的“小尾巴”,但是老师和孩子们都发现他有了明显的改善:
1.交往能力——大方接受、愿意交往。
通过社会性区域的学习和扮演,童童不再局限与巧虎之间的交流,她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交往到了少数的好朋友,也愿意主动、大方的和朋友沟通交流。
2.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独立。
通过“榜样”“帮手”等称号的树立,童童的自信心加强,也更懂得发挥自己的优势,现在在班级里,小伙伴们都羡慕童童的能干,将她视为学习的标兵。童童也更乐意表现自己。
3、对巧虎的依赖——逐渐减少。
巧虎这根小尾巴,从一开始的寸步不离,通过这一个月的引导,童童逐渐放开“小尾巴”。目前,幼儿园活动中吃饭、上课、户外活动、午睡都不需要巧虎的陪伴,只是每日她还要确定巧虎和她一起来园。但这已经不在影响到她正常生活与活动。
甩开“小尾巴”行动,相信在一步一步踏实而深刻的脚印中,能逐步成功。
【分析和反思】
一、幼儿恋物行为的成因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1、溺爱。
现如今我们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一群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是万般呵护。这固然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毕竟幼儿年幼体弱,不能够对抗外界环境、保护自己。但是同时也让幼儿自身的承受能力在这样的“保护”中未曾成长就被磨灭,家长总会有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幼儿难免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受伤亦或是受到其他形式的伤害。那么当他们受伤时,他们本能地就会对身边熟悉的人或物产生依恋感,长此以往,就让孩子养成了恋物情结。
2、情感的缺失
恋物情结事实上是一种轻微孤独症的表现,长期处于情感得不到满足,衍生成对其它事物的依恋和需求。幼儿期是幼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需要幼儿从从小就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
(二)孩子处于秩序的敏感期
恋物行为一般出现于2-4岁的幼儿中,而2-4岁的孩子处于生长秩序敏感期,在这个年龄段恋物现象比较多见。处在这个时期的幼儿对自己的习惯模式不容易接受太大的改变,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入园焦虑。
(三)孩子的自身性格因素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性格内向的孩子容易出现恋物行为。因为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善于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具体想法,当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也很少去用语言去和他人索取、要求。而只是通过自己特有的调节方法去平衡外界需求的不满足,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寻找心理安全的替代物,从而养成恋物情结。我们实录案例中的童童就是这样一个内向的孩子。
二、纠正恋物行为的简单策略
(一)加强关爱,正确教养
家长在幼儿需要关爱和陪伴的时候应该及时给予,在对幼儿关爱的同时理智看待幼儿的成长过程。即使是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的这种致密的陪伴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和接受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方式。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注意给予幼儿足够的安抚,让幼儿建立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并获得安全感。
孩子需要肢体和语言的关爱。有一种叫作“皮肤饥饿”的症状,说的就是幼儿时期接受到父母的抚爱的缺乏,这种缺乏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所以,多夸奖孩子,给孩子安抚的提示。孩子做错事情,他们自己内心会产生害怕和不安,这个时候请不要责骂或进行其他形式的惩罚,可以用温和的话去安抚孩子,或者拥抱一下他们,这样有利于快速消除他们的不安,同时也向孩子传输了宽容与理解,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语言比起行动永远都是单薄的。
(二)逐步过渡
对于恋物行为,不能强行制止,而应该循序渐进,逐步纠正。我们在纠正孩子恋物行为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急于求成,因为恋物行为是慢慢养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该慢慢地过渡回来。我们没有必要急于取代他们依恋的物品,所有的教育、陪伴,都应该建立在孩子情绪稳定的前提下,如果动辄对孩子强制要求,控制孩子养成的生活习惯,无异于揠苗助长。
(三)家园共育
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优势互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多带孩子去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多带他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一定要拘泥于家中,视野是开阔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核心永远未改变过,那就是:陪伴。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