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以乐引悦,悦动课堂
以乐引悦,悦动课堂
——浅析歌唱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无锡市连元街小学 缪佳雯
摘要:歌唱教学是一种体现美的艺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就能得以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学生歌唱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有效聆听、引生入情;优美范唱、以声带情;律动激趣、情景交融;心随乐起、情随乐生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培养孩子歌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歌唱是给予人们艺术感受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普及音乐教育最切实可行,最有实可行的途径。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关键词:有效聆听、优美范唱、律动、歌唱教学、情感培养
笔者在歌唱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因为歌唱的困难而影响了歌唱的信心。在独立演唱检测中普遍存在一个班中有少数音乐尖子生能够较自信地进行歌唱,多数同学则缺乏信心,缺乏情感表达。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平时的歌唱活动中没有积极地参与,久而久之,对歌唱活动的兴趣逐渐减退。因此,培养学生自信、大方、声情并茂的歌唱能力,首先需要在歌唱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从而引领学生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提高歌唱的表现力,让学生心随乐起,心随乐生。
那么,在日益追求有效课堂的今天,如何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情感?
一、有效聆听,引生入情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根本。在歌唱教学中,要强调聆听的过程性,不可过多讲解并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的理解,更需要尊重聆听的个体,了解聆听的多样性,同时也要注重歌唱中的聆听(学唱前和学唱中、学唱后):重视学唱前的聆听,学唱前的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聆听时应该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良好习惯,即要“静听”。聆听次数由教师掌控,可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需要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学唱过程中的聆听,听自己、听集体。如音准、节奏有问题,可听老师唱或优秀同学唱;声部合作有问题,就应该引导学生相互聆听,学生要学会听教师的钢琴主旋律,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音乐艺术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学习音乐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因而聆听音乐显得尤为重要。
二、优美范唱,以声带情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过:“只有唯一的方式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被打动。”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歌,首先自己必须唱好。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到位的理解歌曲,范唱歌曲。对所唱歌曲的内容、创作背景、节奏特点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作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时从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技巧、情绪表达等方面对歌曲进行演唱处理。在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专注、投入的神态,和蔼可亲的教态,并加上有感情、激动的范唱等等,都给学生一种健康向上的感觉。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受和启发。范唱时,老师应尽可能把歌曲所包含的美好思想、内在情趣用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力求唱得准确而富有感情,要面对学生背唱,态度自然、生动,可附带一些表情动作。这是对学生进行唱歌前的艺术感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欲望和热情。教师的范唱并不是个人的才艺表演,让学生听范唱还得要听后善于引导学生就歌曲的音乐情绪、思想内容、风格特点等方面作积极思考,让学生表述自己获得的审美体验,并进行交流和补充,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要以优美的范唱、演奏和生动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体验,耐心地像面对知心朋友一样地对学生讲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成了知音和朋友。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唱歌、表演,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以激发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总之,不应太严肃、太拘谨,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唱。想象得到,一个很严肃,很紧张的学生,是唱不好歌的,因为好的心境也是唱好歌的前提准备。
三、律动激趣,情景交融
音乐教育首先要将音乐与身体结合起来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孩子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感的反应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十世纪初,瑞士的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了律动教学,并逐步完善而成为一种新的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他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再印象,以身体动作再现音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直接产生对音乐的经验。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歌唱的兴趣,调动孩子内心对音乐的真实体验,在情景交融中,让学生升华情感。
例如在歌曲《采莲谣》的学唱中,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江南水乡,轻舟荡漾,采莲欢歌,让学生在歌曲间奏处手挽手,做划船的律动,配合身体的摇摆,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歌曲三拍子的摇曳感,唱出的旋律优美动听,起伏有致,这样的演绎不仅生动自然,而且表现出了水乡少年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再比如歌曲《唱着跳着走近你》,它是一首欢快跳跃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前紧后松的节奏型和切分节奏是这首歌曲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在歌曲开头加上跺脚律动并在乐句休止处加入拍手律动(XX XXX), 使原本单一死板的演唱顿时充满朝气活力、富有动感,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更好地再现出羊城人民对五湖四海朋友的真情厚意。
其实小学阶段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内容都是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学生在学唱过程中总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编。本人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体态律动对歌唱教学的有效作用,让学生通过深情律动,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和情感,真情流露,用心演绎。
四、心随乐起,情随乐生
每首歌曲作品都有它特有的风格和内容,并通过不同的速度、力度、节奏、趋势结构等基本要素表现出来。同样的嗓音条件,为什么有的人唱歌非常动听,有的人唱歌却平淡无奇呢?如果歌唱者只是注重气息的运用、喉头的位置、声带的振动、共鸣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未能用情感去歌唱,结果当然是令人失望的,原因就是表演者缺少情感体验,从而导致了艺术感染力的匮乏。然而,在实践教学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教师必须注重挖掘作品深层内涵。
例如在教授歌曲《牧场上的家》中,孩子在唱副歌部分总不能达到思念家乡预期的演唱效果,此时我会给学生讲歌曲的音乐典故,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绿草茵茵的宽阔牧场,水牛、小鹿、羚羊的欢跳及夜幕下星星闪烁,牧场在宁静的夜晚中的美丽景象,富有诗意。使孩子完全沉浸在这美丽的家园情景之中,感受对可爱的家甜美生活的热爱情感。他们在这些音乐构图中了解音乐的内涵,以文学形象为指向,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投入到作品的情景中去,从而引发学生简单的联想与想像,进入作品特定的意境,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启发学生唱到“家,牧场我的家”这句话时,把歌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把对家乡的怀念和热爱之情用歌声呼喊出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美的愉悦,与音乐浑然一体,达到忘我的状态。因此教师只要善于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参与教学活动,就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感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
综上所述,歌唱教学不是简单的文化课教学,而是人与人心灵间的沟通,是情感的交流,是思维方式的碰撞,是生活习惯的融合,是文化底蕴的积累。通过教学中注意学生歌唱中的情感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对歌唱作品做到独特处理和细腻表现,并予以充分的激情表达,感受音乐世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觉民 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
[2]谢嘉辛.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邵祖亮 音乐教学法 [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
[4]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