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漫步与遐想】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    

 

【摘 要】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工具,可以说是万丈高楼的基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材教法,从而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继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是一个不断累积、改进的过程,这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调整和完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语言能力

 

【正 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是他们用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要场所。而小学生而言,他们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故而,语文老师一方面作为课堂语言的使用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又承担着教授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任。一堂课,40分钟,如何能完成既定的授课内容,又能让学生听得专注,是每个老师的关心点。然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一堂课有很长一部分时间是在“煎熬”中度过。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作为授课的主体,应该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主导整堂课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提问、解惑。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作为一个载体,它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获得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全面提高语言认知和表达能力,促进思想及思维的发展,可以说小学语文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教学领域有着比其他老师更紧迫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

每一个语文老师上课的方法都有差别,如何在紧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用凝练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将趣味教学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领略课程的精髓。每个老师的方法都不一样,“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下面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教学方法。

一、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精心备课。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具有科学性的传授,更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也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字、词、句、篇章,而是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打无准备之战”。对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来说,由于教学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更需要认真地做好准备。因此,在上课前,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具体化,才能自如地上好课。

要想在课堂上有积极、主动、热烈的教学氛围,光做单一的准备工作还不够,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知道他们的学习盲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由于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科目,在课堂上不一样的语言词汇会直接影响到课程解说的精准和学生的理解程度。所以,语文老师自身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教材的表达,无论是在内容和方式上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备课,就是教师提前进入课堂情境,体验教材文意,并且寻求最佳表述语言的过程,就像学生的课前预习一样必不可缺。

当然,有经验的教师能由自身的经验和能力在课堂上即兴发挥,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更充足的备课准备一定对教学会起到更积极有效的效果。通过备课,教师可以将课程更为具体化、模块化,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更为精确地把握进度和重点,还有利于教师于课后更具教学效果进行修正,从而形成宝贵的教学经验。

因此,在课前做好小学语文教学方案设计,是上课成功与否的决定性的关键,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注重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关注“后进”。

由于学生能力、个性的查一,每个班级中都有老师眼中的“优生”和“差生”。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注定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小学语文课程的统一性较强,老师的教学进度也有要求,所以通常老师没有过多的时间为个别学生“开小灶”,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多关注、更多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上,每个老师都会觉得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交流互动更为便捷、高效,可以很顺利的完成既定课程教学内容,如果这是一堂成功的课,最多只能算是老师一个人的成功,而一个优秀的老师注重的应该是全班的成功。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老师传授知识也要通过情感,语文课堂并非单一灌输=知识讲求分数的地方,同时也讲求发展学生健康全面的个性;语文教学也并非要每一个学生都得高分,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所收获。有的学生思维灵活,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思维迟缓,易受人暗示;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强,思考问题很有层次;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好联想、想象;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对学习内容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差,要反复记忆;有的学生理解力强,读书一两遍即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力差,读几遍也还是说不清楚“很棒”、“回答的很好”、“有进步”、“思考一下,你一定能回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讲求分类指导,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都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三、关注细节而不为“形式”,注重实效。

当前,素质教育对老师教学水平、教学形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致使很多老师转变教学风格,追求时下流行的教学“形式”。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一个有资历的老师教学方式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形成,不敢说是最适合学生的方法,但肯定是最能发挥教师本人专长的方法。过分追求形式的新颖,不一定为学生接受,反而限制了教师本人水平的发挥,“舍本逐末”,殊不可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去解放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使学生纯真的个性得以张扬,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段话讲得很清楚,语文教学能达到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称得上教学的成功。要达到此两点,首先就要尊重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搜索课文需要的作者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等等,课内选了某作家的文章,课外可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尤其应该鼓励学生去图书馆自选读物,使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能在课外阅读中用得上,如此才能达到“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程度。

有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可适当将课堂向生活拓展,如带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观察、体验、欣赏、调查,以获取生动活泼的语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儿童心情愉快,语言便会伴随着情感而迅速排列组合,会讲出一串串具体生动的话来。还可以带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也可以在学校中同学之间模拟情景对话,学习生活中的交际语言等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资源很丰富,语言教学的形式也层出不穷,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孩子接受的学习方法。

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必定存在差异,但上述三点却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