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与遐想】是敌,是友?
是敌,是友?
无锡小荧星艺术幼儿园 华娜
现代社会,幼儿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家长工作。每个家庭教育理念不同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基础发展水平的不同。入园后,这些水平差异就直接考验着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孩子的成长,光靠一方作用力是无效的。因此,为家园共育搭起桥梁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家长沟通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因为家长时而像“敌人”,时而像“朋友”。如何平衡“敌友关系”,是一门深厚的学问。
依稀记得我初踏幼教岗位的第一年,跟随一个经验型教师任教于小班。某天的晨间体育游戏中,一个壮壮的小男孩在攀爬时手肘无意撞到了一个瘦小的女孩的眼角,眼角上方有些凸起。在第一时间经由保健室观察处理后,我们带回教室持续对孩子进行一天的跟踪观察。同时我们进一步了解整个事情发生的经过,提醒男孩下次游戏要注意身边的人,保证安全。男孩向女孩道了歉,女孩原谅了。于是孩子之间的问题与摩擦简简单单结束了。
傍晚接孩子时,我们向女孩父亲解释了事情的发生,保健医生的处理,对孩子情况一天的跟踪观察,也坦诚我们教师在看护上的疏漏,希望得到孩子父亲的谅解。于是爸爸带着女孩回家了。另一边,也告知了小男孩家长今天的小意外,妈妈说知道孩子力气大,所以如果有需要可以请对方见面聊聊。
当天,我因为想做些文字工作,下班后留晚了一些。没多久,妈妈怒气冲冲带着女孩来到教室,翘起了腿坐在了老师的座位上,开始用手指着我质问:谁撞的?怎么撞的?为什么对方小朋友家长不来跟我道歉?把他们家长叫过来……问题似乎开始发酵。于是我不得不电话叫来配班教师一起解决问题。
过程中,我们试图更多安抚与解释让妈妈冷静,但妈妈情绪激动,一直强调要叫对方家长当面质问。我们再次解释事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看护上的不足,对方的孩子并非故意。妈妈不依不饶,到最后由于我们不打电话通知对方家长,她大声嚷到是老师收了对方好处才不让他们出来,肯定有问题。这种质疑让我们哭笑不得。
在妈妈不断重复地表达中,我们听出她担心孩子的视力存在问题。找到问题症结,我们决定立刻去医院做个检查。晚上6点多,医生诊断有些青肿,其余一切正常。妈妈听到结果终于渐渐冷静。于是我们再一次将经过详细讲述,并宽慰她,接下来几天我们会特别关注孩子的各方面情况,请她放心。同时我们告知她:你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就是走入第一个小社会,这里也许没有那么多一对一的保护,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小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就像你的女儿,今天她学会了原谅,小男生主动道歉过后,你家丫头就大方地说没关系,两个人好像因为这一撞反而玩到一起去了。小男孩呢,在下午游戏时,主动去找你家丫头玩了。未来3年,他们也许会是很好的朋友。一番聊天过后,妈妈似乎平静下来了。
第二天,我们与男孩妈妈联系后,双方家长见面了,一声抱歉,就释怀了,也算是得到了一个圆满的解决。现在偶尔在路上碰上那位母亲,她都会很热情地与我打招呼。
故事虽短,却对我教育生涯中家长工作有很大的启示与帮助。
1、为何不在女孩妈妈提出的时候找来男孩家长?
当情绪在最高点要爆发的时候,这种碰面也许造成的画面并不会太舒适。因此,有效的会面是双方都冷静理智的时刻。
2、为何要在妈妈得到结果后,还要再解释过程及说明孩子今日的做法?
我们必须在妈妈消除大部分忧虑的情况下,给与她一些关于看待孩子间矛盾这件事情上的指导。同时让她从自己女儿身上正视自己的问题。在幼儿园工作,我们发现,往往有时候家长的胸襟不如孩子。强势的家长只在乎孩子眼前是否吃亏受伤,睿智的家长教会孩子游戏中保护自己、学会原谅他人、给于孩子积极正向的交往引导。
3、之后的见面还有必要吗?
绝对有必要,男生妈妈的一个“抱歉”抵得上老师所有的解释。所以无论情况如何,是与非,对与错,在家长心里还是要分清楚桥与路的,这样是为了未来更好的相处。
作为教师,我的教育路上总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家长,或优秀、或平凡、或睿智、或简单。当年我还很稚嫩,但这个故事我一直牢牢记着,因为它告诉我,千万不要轻易去为任何一个家长贴上敌或友的标签,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紧张自己孩子的。要知道我们身边的孩子是人生第一次走向社会性集体,在这种全新的、未知的环境里,没有家长的保护,家长会不安、害怕、担心、不信任。往往老师以为的“敌对家长”只是因为教师没有了解他们,他们也没有信任老师。所以是敌或是友,全在信任。
家长工作归根到深处是信任问题。遇到家长矛盾,首先,冷静思维,平复家长情绪;其次,摸清家长关注问题背后的原因,帮助引导解决;最后,用接下来的行动让家长与你建立信任。当基本的信任建立起来后,一切就变得简单而愉快了。任何一位家长都无意做老师的敌人,她们需要一个过程去熟悉、了解老师。因此,问题即是契机,每一次家长矛盾如果处理把握得好,反而能够加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会让三年幼儿园家长工作相对更顺利,真心相待地付出,家长是一定能够感受到的。
幼儿园家长工作要围绕家园共育理念上 “平等尊重”的角色定位,要达成家园共育实践中“方向一致”的行动配合。细节地处理、语言地沟通、时间的沉淀都是教师可以主观把握的。因此,“是敌是友”,是家长的选择,更是老师的选择。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