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教育·教学】家园“共”育“心”做法

     

家园“共”育做法

无锡市江南艺术幼儿园  臧彩凤

摘要

尝试开展家长介入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这是家园合作关系的深入研究,这种家长介入不是做加法而是融合,是一种自然、有机的、无痕地融入,是从原来的配合走向共同实现艺术教育的美好,形成一些有效策略。

(一) 心心相印:共具发展目标点,创新课程审议模式

(二) 同心协力:共入生活活动营 彰显课程生活气息

(三) 心灵手巧共建学习主题馆 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四) 别出心裁:共筑家庭体验场,丰富亲子活动方式

(五) 明心见性:共载发展成长册,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关键字】家长  课程  策略

正文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他告诉我们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陈鹤琴也指出,幼儿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的共同责任。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现在都很重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作用,可是在现实中,我们也发现老师往往侧重于带动社区、家庭等资源的利用与探索,家长处于被动位置,有听老师指导的现象,老师很辛苦;另外随着孩子的毕业,许多刚用起来的家长、社区资源又淡了、少了;在家长资源运用中家长随机性大。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分别向教师、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和社区座谈。家长、社区很乐意参与幼儿园中的多种活动,会尽自己的能力为孩子成长提供支持,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老师觉得要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和特长,最好能结合课程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家园合作共育,让其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我们结合家长、老师的调查分析,尝试开展家长融入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这是家园合作关系的深入研究,这种家长融入不是做加法而是融合,是一种自然、有机的、无痕地融入,是从原来的配合走向共同实现教育的美好。

  (一) 心心相印:共具发展目标点,创新课程审议模式

在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很愿意参与幼儿园的多种活动,且有一定的想法,会尽自己的能力为孩子成长提供支持,觉得自己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家长有了这样的愿望,怎样让他们真正主动的融入呢?家长对我们的课程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怎能主动融入呢?我们开始尝试家长参与课程审议。这是一个新的方向,怎么审议?审议什么?如何组织很多问题扑面而来。

*课程审议之保障——调查分析,确定核心

每个班有三十多位家长,因学历、工作、爱好等的不同,家长群也有不同的层次,怎样发挥每一位家长的主动性呢?在前期调查和一年家长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班委会,班委会成员有自主报名和老师推荐,家长共同投票产生,这个核心圈的成立,为课程审议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经过尝试,我们发现,核心圈的角色可以是以下几类家长组成:1、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关心关注的家长。这些家长会把教育的时尚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引入课程,并能激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很有创新意识。2、有丰富的社会交往圈,热心公益事业的家长。这些家长能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并且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交往能力,课程拓展活动有实施。3、有充足的空余时间,喜爱关心孩子的家长。这些家长在每一次的活动中能提供后勤保障,使活动准备充分,效果更佳。4、有特色、特长、绝活,能承担活动角色的家长。这些家长有自身的特长,在活动中能弥补老师的不足,发挥专项优势,给孩子以更专业更深刻的感受。

*课程审议之方式——核心先行,小组共议

核心圈成立后,我们首先进行了核心圈的课程审议,大家互相了解,班主任老师对一学期课程进行一个全面介绍,在了解的基础上大家来共同探讨审议的内容和和组织方式。首先大家达成共识: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有意义地成长,为了家园能更好地了解、合作、互进,为了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家长之间也是)其次,课程审议要倾听每一位家长的心声,不是几个人的。平时的家长会,即使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也只会有少数的家长会大胆表达一些看法和建议,所以要把这个课程审议真正落实,氛围很重要。不要把课程审议当成是一件高深的事情,要有轻松、宽松的氛围,大家才能畅所欲言。因此,我们采用分组审议的方式,有核心圈的家委会成员担任每组审议的组长,去倾听每个家长的声音,每一个建议和想法。核心圈的成员会向小组的家长介绍每一个主题,其他家长围绕三个问题发表建议:1、我在主题活动中能做什么?2、在主题活动中建议开展什么活动?3、除了这些主题,结合时尚元素,还可以开展些什么?因为是分组,又是家长组织进行讨论的,所以平时在大集体中习惯沉默的家长都一一崭露头角,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和建议,而一些家长根据主题内容,结合自己的社会关系,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资源,原来一言堂的家长会变成了热烈的讨论会,家长都真正成为了主体,为幼儿园的课程出谋划策,家委会成员也非常负责,认真进行了记录,所以当家长会结束后就有了一份珍贵的课程审议的家长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们看到了家长的热情、才气、能力、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幼儿园教育非常缺失的。

幼儿园的课程审议邀请家长参与,使家长对课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家长能结合自己的资源和长处主动融入,提高了家长的合作意识,而且在审议过程中能发现自己在育儿问题上的不足,在观念上和幼儿园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共识。对于老师来说,能拓展老师的教育智慧,发现更丰富更有意义的课程资源,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加灵动和丰满。

  (二) 同心协力: 共入生活活动营 彰显课程生活气息

随着家长课程意识的加强,会主动跟随着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孩子一起展开一些话题的讨论,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幼儿可以从中积累有关经验,家长逐步成为课程经验的提供者,家园共同对课程进行游戏化、生活化改造,让课程彰显生活气息,更适合孩子的成长。“过新年”主题活动中,有效挖掘了亮亮叔叔“打击乐好手”的资源,开展一个欢乐的节奏乐体验活动,老师、孩子、家长一起在非洲鼓、串铃、架子鼓等各种乐器演奏中,体验到了打击乐不同节奏的感受,演绎出了具有震撼力的“节奏乐”。又如湖南电视台的《爸爸去哪儿》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红红爸是江苏省新传媒的负责人,引进了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全民版的活动,我们一起策划了幼儿园的“爸爸去哪儿”的活动,爸爸和孩子们来到户外,来到幼儿园一起开心快乐的完成特定的任务,孩子们在活动中和爸爸们一起得到成长…

正是有了这些丰富多元的互动活动,家长、孩子们从活动中体验到了平时体验不到的成长和快乐,在这样的多元文化洗礼下,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宽了课程视野,更让老师和孩子们体验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

(三) 心灵手巧共建学习主题馆 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家长们的观念也开始转变,从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变为孩子在幼儿园玩什么,我们为满足幼儿游戏需要,重点开展“亲师幼创意主题区”(亲指家长、师就是老师),让创意主题区成为幼儿主动学习游戏的地方。每班建立材料超市,对于刚入园的小班,有一个班的老师是这么开展的。向家长调查:孩子最喜欢在幼儿园玩什么?家长反馈:最喜欢玩医院游戏,很多男孩子最喜欢玩建构区。老师把游戏照片发给家长看,原来建构区有建筑工人帽,医院有医生帽,帽子吸引了幼儿。幼儿的学习是一种模仿、体验,他们反馈生活、了解生活、学习生活。 “帽子亲子创意主题区”诞生了,家长依据幼儿个性喜好提供、自制了孩子喜欢需要的帽子:医生帽、警察帽、厨师帽在区域里出现了,童话里的小鸡帽、公主帽、小丑帽,创新的火箭帽、格格帽、状元帽等栩栩如生,帽子区供幼儿自由认识、介绍、选择、佩戴、表演、游戏。一顶顶帽子让家长了解了幼儿的成长需要和学习特点,目睹帽子促进他们多方面美好的发展。帽子亲师幼创意主题区让家长深刻理解了寓教于乐,看到了孩子在游戏中愉快学习的成长画面,记录了陪伴孩子的甜蜜。中大班我们有家园合作的基础,于是各班依据教育需要让家长融入。如一个班的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引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如何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好奇与发现需求。家园一起审议、讨论、拟定——确定“神奇的光影魔术区”活动导图。家园一起收集、制作、创设——建构创意主题区,满足幼儿游戏学习。家园一起发现、分享、解读——静待孩子的发展,做理解孩子的人。家园一起收获、感悟、成长——努力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人。家长说“我们是会学习的一代家长”;教师感悟:我们由原来的配合走向共同实现教育的美好;幼儿收获了和谐健康成长。

亲师幼创意主题区活动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使我们的园本课程更充实更饱满,我们进一步明晰家园合作的内涵、策略。同时在主题区交流中教师也感到自己的专业提升的迫切性。

(四) 别出心裁:共筑家庭体验场,丰富亲子活动方式

在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我们有效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层次家庭生活中家长的优质资源环境,相互交流传递育儿经验;增进各家庭邻里间的友好和睦氛围,引导家长间育儿经验的相互迁移、有效互动,促进了情感的交流。我们开展“家庭体验场”特色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鼎力支持,开展了“邻里聊吧”、“邻里对对碰”等丰富活动。一个小区相互同龄、或一幢大楼临近的几户宝宝,以“做客”、“串门”、“聊天”等形式,有效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层次家庭中家长的优质资源,相互交流传递育儿经验;增进各家庭邻里间的友好和睦氛围,引导家长间育儿经验的相互迁移、有效互动,促进了情感的交流。“爸爸聊吧”、邻里大卖场活动 等一系列家庭体验场活动,一方面增进了亲子情感,另一方面还催发家长把幼儿园的环境、生态理念融入到家庭,促进家庭生态环境的转变、创设。

随着活动的深入和推进,家长们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越来越关注,家长会结合主题、节庆、特色活动等开展家庭、社区体验场,有计划、有创新地灵活地融入课程实施。如三八节“薛宝舌尖献给妈妈的爱”,爸爸带领宝宝一起削土豆皮做色拉,喂妈妈吃美食,祝女神妈妈节日快乐。国庆节“红歌会”家长合力利用社区资源,为孩子展示、表达、交流提供舞台,陪伴孩子成长。一方面开展丰富的亲子活动,另一方面还研究怎样把幼儿园的环境、生态理念融入到家庭,促进家庭生态环境的转变、创设。家长之间打破了家庭和家庭的界限,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不仅空间拓展了,亲子活动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五) 明心见性:共载发展成长册,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家长的有效协同不仅为孩子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更是对孩子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个性差异等有了科学的认识,对课程实施有了与时俱进的解读,家园让儿童站在了课程实施的中央。在幼儿评价方面我们也尝试实行互动评价机制,我们利用幼儿成长平台,邀请家长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者参与到幼儿成长发展的评价中来。家园共观察、共记录、共交流、共反思,促进幼儿成长。一方面使课程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也促使家长对课程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家长如果没有参与课程,承担角色,评价就会很贫乏,要履行这个权利和义务,就会促使家长去主动参与,对幼儿园课程活动参与得越深入,越对课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家长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如家长和孩子一起自制游戏口袋,孩子把游戏中的过程、感受通过多种表征方式带回去向家长介绍自己愉快的游戏,家长了解孩子需要后及时为孩子的游戏提供材料,带往幼儿园,老师把材料运用于游戏中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需要(家长也可以在家鼓励幼儿把家中的游戏情况记录、表达,然后带往幼儿园与同伴老师分享),如此不断记录幼儿的需要和家园的支持,直观评价幼儿的发展。当然,家长的评价在课程评价中具体承担什么,对这个课程评价的价值和意义等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

虞永平教授曾说过:“如果一个幼儿园在制造家长的‘课程冷漠’,那是幼儿教育的悲哀。如果家长能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来,这是课程建设的大幸,也是幼儿的福祉。”这点点滴滴的研究奏响了我们家长介入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和谐乐章。实事求是地说,家长要充分承担以上角色,履行以上职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只有当家长真正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家长才能从中获益,即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幼儿园的课程不只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不只是促进教师发展的,也是促进家长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