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共享云课堂“医康教”融合教育微课第十六课
★ 课程简介 ★
国家、省、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加强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融合”作为深化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进一步提高医康教结合度,丰富融合教育资源库,精准辅助教师与家长开展干预工作,无锡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无锡市儿童医院康复科自2023年起启动“医康教”融合教育微课程开发工作。
今天为大家分享第十六课:
《特殊儿童的行为管理(1)》
★ 教学内容 ★
一、导入语
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您接触过这样的孩子吗?他们看起来活泼可爱,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喜爱的事物或活动中,不和别的孩子玩,也很少主动和我们对视,进行有效的互动,甚至还有一些奇怪的行为,如不停地蹦跳、洗手、开关灯、拍打自己的头、大喊大叫等。这些行为问题会影响孩子个人的正常发展,甚至给别人带来严重的困扰。我们可以怎么帮助这些孩子减少行为问题,发展好的行为呢?
二、行为和行为问题
首先,我们要学会分析行为。
行为指人们所说的和所做的,如跑、跳、吹泡泡、分享玩具、玩捉迷藏等。我们对行为进行分析时,要做出详细、具体的界定,应分解成一个个行为,而不是一类行为。如将“发脾气”分解为“躺地大哭”、“拍桌子”或“摔东西”等,这些具体的定义会使接下来的观察记录、分析步骤都更容易进行。
行为问题指儿童的行为偏离了正常发育轨道,表现出与其年龄、社会和个人健康不适应的行为。如一名2岁的儿童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是正常的,一名10岁的儿童这样做我们会觉得很奇怪;学生下课在教室随意走动是正常的,上课在教室随意走动则是不恰当的。
特殊儿童由于共同注意力、认知能力、沟通及表达能力、感觉信息处理能力、模仿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的欠缺,经常出现很多行为问题。
大致可归纳成下列几类:固执及刻板的行为、自伤行为、攻击行为、破坏物品及滋扰他人的行为、自我刺激的行为、能力不足导致的行为。
固执及刻板的行为指儿童对某件事情一直坚持同样的观点,或不断重复没有意义的行为。如不断摆弄手指、反复问相同的问题,坚持坐在教室特定的位置等。
自伤行为即通过各种方式伤害自己的行为。如咬自己的手、撞头、异食癖等。
攻击行为指儿童对其他人进行攻击,并可能会为他人带来身体伤害。如推人、打人、向别人吐口水等。
破坏物品及干扰他人的行为指儿童的行为会对周围的环境或物品造成破坏,或对其他人造成干扰。如撕掉标签,拆掉物件、尖叫等。
自我刺激的行为指儿童因感觉刺激过强或过弱而造成的问题。如自言自语,失控大笑等。
能力不足导致的行为指儿童因缺乏某些能力而衍生的行为。如冲动而缺乏自制能力,缺乏动力而注意力不足等。
在上述这些行为问题中,有些行为让人觉得奇怪,但是不会对孩子或他人产生不良影响,如一些刻板行为,我们是不需要干预的。如果这些行为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干扰孩子的学习、给别人带来严重的困扰,我们就要考虑进行恰当的管理。
三、结束语
下节课我们再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吧,再见!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