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梁溪区教育系统校园欺凌举报投诉热线电话:0510—82701457

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共享云课堂“医康教”融合教育微课第十七课

★ 课程简介 ★

国家、省、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加强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融合”作为深化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进一步提高医康教结合度,丰富融合教育资源库,精准辅助教师与家长开展干预工作,无锡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无锡市儿童医院康复科自2023年起启动“医康教”融合教育微课程开发工作。

今天为大家分享第十七课:

《特殊儿童的行为管理(2)》

企业微信截图_17411346479684.png

★ 教学内容 ★

一、导入语

      各位老师,家长朋友,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聊到了孩子不停蹦跳、自言自语、打头、破坏物品等问题行为,如何管理这些行为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行为。

二、问题行为的发生

      通常来讲,行为的发生与当前的环境和行为的后果相关。

例如,小明看到一棵苹果树,他采了一个青苹果吃,发现又酸又涩,他又采了一个红苹果吃,发现又香又甜。那他以后看到苹果,可能会拿红苹果吃,不会再拿青苹果。再如,小聪和爸爸一起去逛超市,缠着爸爸买玩具,爸爸从不理会;他跟妈妈去的时候也要买玩具,妈妈没办法就给他买。从此,小聪跟着妈妈出门的时候就会吵着买东西,跟着爸爸出门就不会闹着买东西。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引发行为的产生,行为的后果会影响该行为将来出现的频率。愉快的行为经历会使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增高,不愉快的经历会使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减少。

三、行为问题的功能分析

      儿童的行为只是一种特别的传达信息的方式,背后都是有目的和意义的,或者说,每种行为都有它的功能。通常分为以下几类:得到关注、获得实物、逃避任务、获得感觉刺激。

得到关注指由于特殊儿童语言沟通能力,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意愿,当大人在忙没有持续关注孩子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使用搞破坏、发出奇怪声音等行为来获得大人的注意。

获得实物指特殊儿童由于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的不足,当他们的要求不能立即得到满足时,出现哭闹,自伤等行为问题。如经过冰淇淋店时,妈妈不给辰辰买冰淇淋,辰辰赖在地上不肯离开。

逃避任务指特殊儿童在陌生的环境和面对让他觉得困难的任务时,他们出现逃跑、踢打或自伤等行为的现象。如奶奶带果果去上钢琴课,一走到钢琴教室门口,果果就转身往回跑。

获得感觉刺激即“自我刺激”行为。指通过各种重复刻板的,无意义的活动寻求视觉、听觉、触觉或前庭觉上的感官刺激。如在眼前晃动双手、独处或无事可干时出现自言自语,总是躺在教室的地板上,不断地开关门等。

三、结束语

      管理孩子的行为问题,我们需要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问题。由于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以及他们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要对问题行为进行详细的记录,细致入微的分析,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行为的记录方法,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