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共享云课堂“医康教”融合教育微课第十八课
★ 课程简介 ★
国家、省、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加强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融合”作为深化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进一步提高医康教结合度,丰富融合教育资源库,精准辅助教师与家长开展干预工作,无锡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无锡市儿童医院康复科自2023年起启动“医康教”融合教育微课程开发工作。
今天为大家分享第十八课:
《特殊儿童的行为管理(3)》
★ 教学内容 ★
一、导入语
各位老师,家长朋友,大家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行为受到当前环境和后果的影响,由于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复杂多变,为了对行为进行准确的分析,我们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记录,下面来介绍ABC行为记录方法。
二、ABC行为记录方法
A(antecedent)即为前因,是行为之前客观存在的大环境。包括孩子发生行为问题之前,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周围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周围的人说了、做了什么?
B(behavior)则是直接观察到的儿童的目标行为。包括行为的表现方式、次数和强烈程度。
C(consequence)为行为后果,是所观察的目标行为出现之后,周围的人说了、做了什么,孩子得到或逃避了什么。
三、行为的记录方法
在行为记录时,我们可以先找到目标行为,再找到行为之前的A,以及行为之后的C,再套入ABC的格式中。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行为记录的实例:
案例1:小明在和辰辰轮流玩机器人游戏,辰辰玩完该轮到小明了,可是辰辰没有主动将玩具递给小明,于是小明伸手去抢,辰辰不给,小明开始哭闹,老师过来将玩具从辰辰那里拿给了小明。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ABC行为记录,行为是小明哭闹,前因是小明和同伴玩游戏,同伴没有将玩具给小明,小明去抢玩具,同伴不给。后果是老师将拿玩具拿来给小明。小明因为哭闹得到了玩具,所以功能可以记录为“得到了实物”。
案例2:晚饭后,妈妈开始带源源来到他的小课桌前看《社交小故事》,妈妈把故事读完后,要求源源复述一遍刚才的故事,这时源源开始拍打桌子,嘴里还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妈妈说你“别拍了,把刚才的故事讲一遍”。源源拍打桌子的声音更大了,妈妈烦了,把书一甩说:“不给你讲故事了!”然后就离开了。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要记录的行为是源源拍打桌子,前因是晚饭后,妈妈给源源读故事,源源被要求复述故事,后果是妈妈把书一甩离开了,源源“拍打桌子”的行为逃避了复述故事。
有时,相同的行为可能具备不同的功能。如上课时,孩子不断地晃动椅子,可能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也有可能是想逃避上课。所以,行为的记录应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才能为行为的诱因或者功能分析提供充分的依据。
三、结束语
通过ABC行为记录法的观察,我们找出导致行为问题出现的原因,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下节课我们再接着聊吧,再见!
-
-
字大
-
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