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共享云课堂“医康教”融合教育微课第十九课
★ 课程简介 ★
国家、省、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加强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融合”作为深化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为进一步提高医康教结合度,丰富融合教育资源库,精准辅助教师与家长开展干预工作,无锡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无锡市儿童医院康复科自2023年起启动“医康教”融合教育微课程开发工作。
今天为大家分享第十九课:
《特殊儿童的行为管理(4)》
★ 教学内容 ★
一、导入语
各位老师,家长朋友,大家好!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行为问题受到行为的前因和后果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前就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那无疑是最理想的,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前因的控制策略。
二、前因控制策略
前因控制策略是在孩子问题行为出现之前,采用合适的方式提前避免问题行为的出现。我们可以在环境上做一些变化,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况运用一些技巧,以免不恰当行为的产生。下面介绍四种方式:减少前因刺激的出现;降低任务的难度;功能性沟通训练;寻找替代行为。
1.减少前因刺激的出现。这个指针对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前提,重新调整所处环境中的人、时、地、物和活动等,将引起问题行为的因素控制到最小或者消除掉。如知道孩子路过玩具店时就会吵着要买玩具,我们可以带孩子提前绕开玩具店;再如孩子肚子饿了时看到食物就会去抢,那我们可以随身带着点心,不让孩子处于饥饿状态。
2.降低任务的难度。如果孩子总是通过问题行为来逃避某项任务时,可能这项任务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很难,我们应该考虑降低任务的难度,提高孩子完成任务的动机。如给孩子布置串珠任务,孩子觉得珠子太小,很难完成而出现行为问题,我们可以换一些大一点的珠子给他练习。
另外,在学习一些困难而且陌生的目标行为时,我们可以通过将简单和困难的目标搭配来进行。即可以先做几个简单的任务再进行困难的任务,这样孩子会更加愿意配合一些,达到减少逃避行为的目的。
3.功能性沟通训练。对于孩子来说,哭闹、自伤等问题行为,可能是为了获得物品,也可能是逃避某些要求或者任务,我们可以教会孩子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沟通,达到获得或者拒绝的目的。如孩子想要拿柜子上的物品,在孩子爬柜子之前我们引导孩子用手指一下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拿给她。孩子在接近糖果店的时候就引导孩子表达“我要吃糖果”之后满足孩子,而不是通过哭闹得到满足。沟通形式可以是口语、手势、沟通板、文字、图片、手语等,首先应选择简单的适合孩子的方式,然后慢慢发展成复杂的沟通方法。
4.寻找替代行为。有的孩子喜欢通过一些重复无意义的活动获得身体或感官上的刺激,我们可以每天定时安排一些类似的恰当活动,让孩子从恰当的活动中获得这些感官的刺激,如有的孩子喜欢上下跳,我们可以排他在蹦床上跳,孩子喜欢转甩手,我们可以给他安排抛球活动,孩子喜欢撞击人或物体,我们可以给他安排拳击沙袋训练,当孩子的感官刺激得到一定的满足后,自我刺激行为的动机就会减弱。
三、结束语
行为前环境和因素的改变,能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并不能完全避免行为问题的产生,因此我们还需要详细地记录行为问题,更深入地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综合性地运用各种策略来帮孩子发展好的行为,消除坏的行为。我们下节课再见吧!
-
-
字大
-
字小